,维持现状是最稳妥的选择,不过,长期来讲,却不一定合适。
我调查过,李察信能力不错,但不足以长期执掌和记黄埔这家庞然大物,无法推动和黄发展得更好,所以他更适合担当副手!”林浩然回忆起崔子龙那边给他调查的资料,然后说道。
“其实,我有个建议,老板您不如把韦理先生邀请回来继续执掌和记黄埔,您看如何?”马世民微笑着说道。
“韦理先生?”林浩然有些惊讶地看向马世民。
对于韦理这位和记黄埔前任大班,林浩然并没有与其打过交道,不过也知道对方确实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为和记黄埔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如果没有韦理,和记黄埔当初能不能熬到现在,都是个问题,说不定在几年前就破产,旗下产业被其他人一一吞并了。
所以,韦理先生对和记黄埔的功劳确实非常大。
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和记黄埔的前身和记国际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当时和记国际由于过度扩张,在1973年石油危机冲击下连续两年亏损总额接近数亿港元,创下香江开埠以来企业最大亏损纪录,一度濒临破产边缘。
“我记得很清楚,“马世民语气中带着对往事的感慨,“当时汇沣银行不得不紧急注资巨资接管了和记,而韦理就是在那时被请来充当'救火队长'的。“
林浩然点头表示了解。
这段历史香江商圈大部分人都知道,韦理在1975年接手这个烂摊子后,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
他首先将和记国际与黄埔船坞合并,组成了现在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然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关闭亏损部门、出售非核心资产、重组债务结构。
“韦理确实是个能人,在他的整顿下,和记黄埔不仅摆脱了破产危机,还在1977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他的商业才华,在整个香江职业经理人中,都能排名前五。“林浩然评价道。
在林浩然看来,韦理的才能,是与马世民这种一个级别的,甚至可以说,韦理的大企业管理经验更加丰富。
“别说是前五,我认为前三都完全没问题。“马世民补充道,“不过韦理性格强势,与汇沣方面在发展战略上产生了分歧,这也是为什么当李加诚提出收购时,汇丰会选择支持李加诚而非韦理。”
林浩然点了点头。
其实韦理从和记黄埔离职,虽然是因为李加诚想要彻底掌控和记黄埔,他知道留在和记黄埔意义已经不大,所以才离开和黄。
但他离开和黄的时候,李加诚实际上还是希望他继续留任和黄的,因为李加诚也知道对方是位难得的大才,如果韦理愿意留下来,绝对能够为和记黄埔带来不小的帮助。
然而,随着李加诚逐步掌握实权,韦理意识到自己难以显露才干,于是主动递交辞呈。
这一决定并非妥协,而是基于对职业前景的理性判断,他需要新的平台来延续野心。
他已经知道,即便留任和记黄埔,他未来的话事权也必然会被大幅削弱,与其在这逐渐被边缘化的处境中挣扎,不如潇洒离去,去寻觅更广阔的天地来施展自己的抱负。
林浩然靠在车椅上,思索着马世民提出的这个建议。
“老板,我之所以建议您邀请韦理回来和记黄埔,是因为我知道,老板您与李加诚先生不一样。
您愿意放权,让职业经理人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而李加诚先生掌控欲较强,韦理在他手下难以完全施展拳脚。
但您不同,您有着广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若韦理能回来和记黄埔,在您的支持下,定能让和记黄埔再上一个新台阶。”马世民诚恳地说道。
“把韦理邀请回来,这倒是个大胆又颇具吸引力的想法。”林浩然缓缓开口,“不过,这其中也存在不少变数。
韦理离开和记黄埔后,如今的心境和想法我们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