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正好借收拾武昌王的同时,将本地官员都换成帝党心腹成员。
这样皇帝手中的筹码又多了一颗棋子,未来与阁臣们进行博弈就会多一份把握。
说白了,人活着都在围绕一个“利”,等事件闹大后,不管是朝廷大臣,还是九五之尊,或是镇守地的封疆大吏,他们因公因私都会多多少少参与进去。
都想看看能不能在这浑水中摸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鱼儿下锅。
只要参与的官员足够多,官位足够大,皇帝在没有取得足够的利益前不想轻易收手。
那么一件刺杀藩王的恶性案件,就有可能牵扯出一堆陈年烂谷子旧事出来。
官员们也会借着朝堂大乱的良机,从这堆陈年旧事中挑选出能打击政敌的事件出来。
不同的派系会互相攻伐不止,相同的派系会因内部话语权争斗不止。
同衙办公的同僚会扳倒上司自己上位,有仇的官员之间会借机打击报复对方。
等一场大乱斗结束,官场重新洗牌后,谁还有心思去关心之前刺杀案的具体细节。
谁还会在意早死早超生的人是否冤枉,谁还有心情去管与自己无关的破事。
大家都忙着数自己在大乱斗中的得失,只会随便找条能说过去的理由尽快结案了事。
至于案件的真伪是否合情合理,这中间每个人都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他们最终行为的目的,就留给数百年后一群历史学家们,坐在办公室里慢慢喝茶分析研究去吧,毕竟他们也需找点事做好要养家糊口。
杨小龙想要的就是以上这个结果,也是皇帝派出“司礼监”的公公传达暗示自己的意思。
所以才故意借韩飞云之口捅破窗户纸,为皇帝动手前做好铺垫。
做笔录的师爷犹豫道:“杨大人,这段口供依小人意思看…”
“就不要记录在案了吧!毕竟这涉及到武昌王,要是传到朝堂上面的话,保不准会引起一场不必要的腥风血雨…”
这师爷政治觉悟很高嘛!居然能想到这一层来,看来他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啊!
自己一会儿问话要再小心一些,不能暴露的过于明显了,省的被他看穿自己在故意引导案件走向。
杨小龙瞪了一眼刑名师爷,厉声呵斥对方道:“本官是锦衣卫,是圣上的亲军统领,本官只对圣上负责!”
“这口供既然是女刺客亲口供诉,那本官就必须要让圣上知晓,难道你敢担欺君之罪隐瞒不报吗?”
欺君之罪,师爷哪敢担这么大口的黑锅,立马低头奋笔直书,生怕少一个字全家被拉去菜市口满门抄斩。
杨小龙转回头道:“韩彩云本官给你一次直达天挺知晓你韩家冤情的机会,让你在死之前可以向上控诉武昌王的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