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天外玄机迷离境,人事昭彰助力时
“弥勒位格”
看到这个称呼之后,李易眉头微皱。
当初,他在洛阳城中的问天台上,打破虚幻世界,收纳了部分精华,但同时也被许多恐怖存在所注视,在那之后,便在心中传记中形成了三份传记,只是皆为姓名,內容空白。
这三个传记分別是《明尊传》、《三太子传》,以及《弥勒传》。
即便李易没有刻意思索其中缘由,也猜得出来为何能成就这三篇空白传记。
原因无非是当时在虚幻世界崩塌时,投注过来的目光,与这三位名號之主有关,甚至有可能就有本尊投注目光!
正因如此,哪怕是事后,李易都没有去详细思索和探究这三个传记,就是为了防止被那不知神通深浅的传说人物影响了自身。
当然,事后,他也曾在诸多典籍中查询这三者的根源,甚至在集贤书院中遍览群书时,也查看过相关的內容,因此他基本上確定了,这三个空白传记分別指向何方一一所谓明尊,並非是本土神张,而是源於摩尼教的主神。
那摩尼教起源于波斯,按照李易所看之书上所写,此教融合了正教、拜火教和佛教之玄奥,宣扬二宗三际论,其核心乃是光与暗之对立,所以才有明尊这个称呼,明,自然就是光明。
而且,李易还很清楚,在后世,此教甚至演变为著名的“明教”,彻底融入了华夏中土,影响了歷史进程。
而如今,这摩尼教自入唐后,得女帝时期为对抗道教李氏而允许传教,曾一度发展壮大,但后又经歷了李隆基的打压与禁止,转而低迷,但拜明尊之举,已在不少人心中扎根。
至於那《三太子传》,自是更容易理解,便是三坛海会大神哪吒三太子。
只不过,李易自书中察觉,如今那位三太子的信仰,主要记载於佛门密宗的卷宗之上,而在民间,主要是在军中流行,而且越往西边越是常见,尤其是在安西军中最为浓烈。
也不知是从何处典籍开始,提到了这位天王三子侍奉的父亲,乃是唐朝战神、战无不胜的那位卫国公李靖,因此便有了李哪吒之称。至於其他的,倒是记载的不甚多,甚至连“三坛海会大神”这个称呼,李易都还未在哪本书上看到。
不过,他本也不打算深究,防止被那天外存在注意,因此並不十分在意。
只是现在的突然变化,却让他不得不留神起来。
“弥勒位格显化,可窃之此话何解”
《眾建传记》上的这一句话,著实让李易意外,但这个传记一直也没有什么清晰的使用说明,过去都是李易一点一点熟悉下来的,早就习惯了之前传记与五类项结合的方式,所以见到这次特殊的格式变化,心中也有吃惊,尤其是考虑到对应传记所指向的那位,便更让他意识到非同小可!
毕竟,那位“弥勒”正是当初三个特殊传记中的一个,也是记载最为详细、
李易查找得最为详实的一个。
一念至此,李易没有急著深究这一句话背后的含义与根源,反而定下心,仔细回忆看自己所知的弥勒信仰源流与脉络。
弥勒,本是梵语中“慈悲”之意,因被释迦牟尼佛预言为继任者,所以是小乘、大乘公认的菩萨。
弥勒信仰传入中土时,正值南北朝时,於上被贵胃士族所推崇,追求个人解脱,化作上生信仰;於下,则被许多人视为解救自身、荡平天下战乱的希望,许多人期待人间净土,最终衍生为下生信仰。
在两路信仰的发展与扩大中,由於信徒之人的位格越来越高,人数也越来越多,所以其位格也自菩萨,升格为了佛!
因战乱与救世主的內涵,那下生信仰在很多次民间起义、战乱中占据了位置,慢慢脱胎出一套教派,成为了如今的拜弥勒教雏形,並多与官府、官方敌对,哪怕到了隋唐时期也不例外。
在经歷了几次弥勒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