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山中藏仙百物盛,身旁隱圣万念灵
“我这天马行空的挪移之法,能循著自身文思所在而移动,这建勛塾中匯聚的文思,本就是心中之神的源头所在,所以便寻跡而至!”
只要是自身文气曾经侵染过的地方,那么在方圆百里之內,李易便可循著感应,直接挪移过去!
並且是直接起手,事先毫无徵兆!
这等能耐,可谓可怖,所以当著洛阳侯的面,李易一步挪移,竟令那护城英灵都看不出轨跡!
“不过,这也是情况特殊,因洛阳文思云雾匯聚,加上那广异楼周边遍布道德大阵的碎片,等於处处皆与我的文思相连,才能零帧起手,隨意挪移,换成其他地方,那就得提前文思侵染,或者留下被我文思侵染过的东西——.”
他收拢诸多心念,呼吸之间,就感到一股浓烈的文思之气,正从四面八方匯聚过来,沁人心扉,令他舒畅无比,仿佛游子归家、神龙入海!在他那身体深处,许多变化隨之產生。
“这建勛垫或许將是我的贵地!”
就在这时。
“你是李去疾”
对面,老儒陈芮定了定神,认出了李易,但看著对方身上沸腾的文气,
以及与文气共鸣的三尊泥塑,说话的时候,竟有几分小心翼翼的感觉。
“陈老,几日不见,风采依旧。”李易寻声看去,笑著招呼:“不过,
我如今可是这建勛塾的山长,你这称呼该改一改了。”
陈芮迟疑了一下,但看了一眼与李易共鸣的泥塑,最后道:-“李山长,
你此来—..你是如何来了为何会与垫中泥塑產生联繫这泥塑之中积攒的向学文思之沉淀,似有变化。
一3
李易回头看了一眼三座泥塑,没有回答,反而问道:“不知这三位,都是何人”
“中间那位,乃是至圣先师,左边的是其弟子、十哲之一的宰予,右边则是后圣荀子,这是书塾建立时所立下、得学宫承认的圣贤泥塑。”
回答李易问题的,是那位杜久杜老夫子,他语气平稳,但目光却始终锁定在李易身上:“凡是学宫所属的书之中,皆有圣贤塑像,代表著的就是儒道正统,这塑像不仅代表著对过去的传承和继承,更可收拢书垫中读书为学之人的文思余韵,积攒下来,变作书香之气,潜移默化的改变书塾的意境,令在此处为学之人的文思、智慧越发通透、晶莹,更可与身具儒道天赋之人冥冥相连,增其进境!”
“至圣先师、宰予、荀子.—
李易听得回答,再去仔细观察泥塑,却无法从中看出明显区別,因为这泥塑其实塑造笼统,高矮胖瘦相同,面孔也是较为失真。
只是,其中所蕴含的文思之气却是真实无虚的。
文思如同溪流,不断匯入体內,令他心神清新,思绪清明,再回忆著在广异楼中的奇妙感受,心底的念头越发清晰。
他在那广异楼中,得洛阳文思烟云灌注,文收拢了道德大阵的许多碎片,匯聚心中之神,塑造师徒之传,这“天马行空,闻文而动”的技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掌握的。
“这与先前我所施展的招式、术法皆不同,似乎不需要去刻意催动、调动,甚至连消耗都很少,神魂之力只是稍有减少,运转之时,更仿佛浑然天成,如同身躯本能一般,就像是抬手、呼吸,似乎不像是术法,而是———“
募地,一个名称自李易心底蹦了出来神通!
“神通该是定命的灵魄,与存神的心中神结合,性命交织,然后才滋生出来的,一神一魄对应一个神通。我如今虽是凝练了神魂、心中儒道神,凝练了吞贼、非毒、伏矢三魄,但神魂乃是性修根本,本就超脱於外,不与灵魄合。而儒道神么,才算是刚刚稳固、成型,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更未与哪一个灵魄结合,自然不能衍生神通,而这『天马行空』需要依託於文思侵染,更像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