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伤痛和不便尚可忍耐,最让姜九梨心里着急的,是去黑市做生意的事彻底搁浅了。
伤筋动骨一百天,医生说要好好养着,不能提重物,不能劳累。
她空间里那些粮食、鸡蛋、红糖,原本指望着慢慢倒腾出去换钱,好尽快还上霍冬临那两万块的巨债,现在却只能干看着。
每次想到那笔沉甸甸的债务,她就觉得胸口发闷。
可这种事,她不敢托付给任何人。
在这个年代,投机倒把是重罪,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她只能按捺住心里的焦急,盼着胳膊快点好起来。
与此同时,霍冬临代表军工厂,与清源村的代表赵林,展开了艰苦的谈判。
第一次谈判,在厂会议室。
赵林带着几个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几个像他一样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提出的条件相当苛刻.
要求厂里要么返还部分土地,要么给予高额的一次性现金补偿,数额巨大到厂里根本不可能接受。
“霍团长,你当时可是拍了胸脯的!要是做不到,你就辞职,俺们可是信了你的!”赵林敲着桌子,语气激动。
霍冬临面色沉稳,耐心解释,“赵林同志,返还土地不现实,厂区建设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一次性补偿数额太大,厂里也拿不出这么多现金。”
“我们需要找一个既能长远解决大家生活保障,又切实可行的办法。”
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
第二次谈判,地点换到了清源村大队部。
霍冬临只带了两个助手,深入“虎穴”。
这一次,他带来了详细的方案:由军工厂出面,与村里联合成立一个副业队,利用厂里的边角料和技术指导,生产一些简单的劳保用品或农具,由厂里负责包销,利润按比例分成。
“光搞副业,不稳定。俺们要的是铁饭碗!”有村民喊道。
霍冬临环视着在场一张张饱经风霜和带着期盼的脸,沉声道,“乡亲们,我知道大家想要一个稳定的保障。请给我点时间,我会向厂党委争取更好的条件。”
第二次谈判,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核心问题仍未解决。
那段时间,霍冬临忙得脚不沾地。
既要处理宣传部的日常工作,又要反复与厂领导沟通,修改方案,还要应对村里不断提出的新问题。
姜九梨偶尔在厂区里远远看到他,总是见他行色匆匆,人也似乎更清瘦了些。
她心里有些说不清的滋味,既希望他能谈判成功,又下意识地避免与他碰面。
第三次谈判,在厂党委扩大会议上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