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过去,姜九梨在军属互助中心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受欢迎。
她那股子不同于时下姑娘的爽利劲儿,灵活通透的脑瓜子和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态度。
让她迅速成为了家属院里的“红人”。
谁家婆媳闹矛盾了,找小姜同志评理。
谁家孩子工作没着落,找小姜同志打听门路。
甚至谁家屋顶漏雨、邻里纠纷,都爱叫上姜九梨去看看。
她似乎总有办法,或劝解,或出主意,或帮忙联系厂里相关部门。
总能将一团乱麻的事情,理出个头绪来。
若是姜九梨不在,大家才会退而求其次地去找阮秋悦。
秋悦也是个热心肠的好姑娘,耐心又温柔,只是性格软和了些,遇事容易没主意。
总要等姜九梨拿大方向,或者请示领导,效果自然打了折扣。
一对比,大伙儿就更认姜九梨了。
“瞧瞧人家小姜同志,办事就是利索!”
“说话在理,办法还多,找她准没错!”
“秋悦也好,就是性子太面了,还得是小姜这样的!”
赞扬声多了,落在某些人耳朵里,就变得格外刺耳。
军属互助中心这潭水,看着不深,底下却藏着暗流。
哪怕是在这提倡集体至上,艰苦朴素的七十年代,职场的人性博弈和竞争也从未缺席,只是披着更革命化,更隐蔽的外衣。
姜九梨和阮秋悦这两个年轻姑娘的风头,俨然盖过了办公室里那些资历老,关系硬却混日子的“老油条”。
除了早就结下梁子的赵芳和谢香云,其他几位原本事不关己的老职工,心里也开始不是滋味了。
茶水间、厕所里,开始飘出一些酸溜溜的议论。
“哼,就她能!显着她了!”
“可不是嘛,活都让她干了,显得咱们多没用似的。”
“年轻人,爱表现呗,想出风头。”
主任刘淑芬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并不制止,反而有点乐见其成。
她几次暗示姜九梨要“懂事”、“会来事儿”。
比如把解决棘手问题的功劳让点给她,或者逢年过节表示点“心意”,可姜九梨压根不接这茬。
她觉得自己凭本事吃饭,把事情办好对得起良心和工资就行,懒得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刘淑芬碰了几次软钉子,心里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