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朱亚炆客串的年轻的周总理读者创刊词,读着陈度秀已经创办的风头无两,人手一本的青年杂志。
陈度秀的妻子患上了咳症,他的孩子码头打着苦工。
李大、钊的回国似乎在让这个小分队更为具体。
北大校长的就任,他入职时候的话,在每个观众的耳边萦绕。
一派学问大家的风范风格,虽无慷慨激昂之词,却字字珠玑,循循善诱,掷地有声,肃然起敬!
对陈独、秀的三顾茅庐,更是无限拔高了蔡元培的形象。
他说:“要有卓越之人,以身作则,尽力去矫正这种颓废的社会风气。诸君皆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一番话毕,全场掌声雷动。
鲁迅登场,周遭的环境都是他小说《示众》《阿q正传》中看客围观刑罚的场景,以及《药》中愚民买人血馒头的场景结合起来的。
有人在砍头,他背对而立。
有人在附庸着拿着人血,他漠然无比。
他在看碑文,而后与钱玄同论辩,为了写实,更是为了写意,年代之下的社会不公,民众愚昧,统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回到家中,看着疯了的表弟背影。
他从通信和愤慨中提起笔,以笔为刀,写下这吃人的现状,那一幕幕写的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写成时,他几乎脱力瘫倒在地,满地散落的纸稿、满得要溢出的烟头、提神时嚼的辣椒,还有署名时的那一滴泪……
“周树人,以后就叫鲁迅。”
……
娱乐圈,彻底炸了。
学霸圈,学术圈,历史圈,全炸了。
在《觉醒年代》播出四天之后,全网沸腾。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部电视剧带来的惊喜。
“《觉醒年代》拍得太浪漫了。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去北大,我真是太喜欢这种“我们总会相遇”的同道者之间的情谊相通了!”
“看了《觉醒年代》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的讲话,感到挺惭愧,这些话永远不会过时,现在好多人学习都是为了文凭,再去找个工作,而不甚在乎知识多寡,德行的高尚,敷衍和苟活的思想时有发生。反思然后进步吧。”
“对于鲁迅先生那段刻画,绝了……我仿佛看到鲁迅先生的愤怒、悲哀……一部部作品不停地在脑海中浮现,《狂人日记》《药》……他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用文字狠狠插进那麻木的社会……我竟第一次感觉先生,就活在我的身边。”
“谁看到了,鲁迅先生出现时候的视觉声效犹如军队列阵,他奋笔疾书,窗棂中透出的光,是那时中国浓黑夜色中的光亮。小时候读不懂《狂人日记》,越长大越觉得,鲁迅先生是灯塔!是我们所有人的灯塔。”
一时间,全网失声。
献礼剧多了,把人拍的哭了的也不少。
但是能把人拍爽了的,而且这种爽当中还带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心情的电视剧,真是太少了。
北京城里的车轮艰难地在不合适的沟中东倒西歪地行进;
袁世凯的府邸中黑云压城、白天打灯;
给到老百姓的镜头,常混杂着牛、鱼、猴、鸭;
而给到先进知识分子的镜头,又搭配向上爬的蚂蚁、走出井底的青蛙、舞刀弄枪的螳螂、振翅高飞的白鸽;
一切都仿佛带着一种预示。
这部电视剧里,对历史人物英雄的一面和凡人的一面的把握都非常到位。
非但没有过度的说教意味,也没有太弱的理想主义,
陈独、秀在外性格刚烈不羁,是文化政治上的先行者,英雄不已,在家中却是不顾家,和孩子打架的凡人之躯。
李大、钊喊出的那句“要争取8小时工作制”,更是让无数人破防。
而后,当一些历史系,学术圈的大佬参与评判和讨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