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给南锣鼓巷的古朴砖瓦,镀上了一层暖金色。
即使工作日,依然人流如织。
叶勤勤拿着手机,对照着备忘录里的地址和照片,开始了她的寻访之旅。
第一家音像店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岔路口,门面狭小,招牌崭新,显然是近年才开的。
店里循环播放着当下流行的网络神曲,一个穿着时髦、戴着耳钉的年轻小伙,正靠在柜台后刷着短视频。
“请问一下,你这卖不卖八十年代到千禧年初的摇滚碟或者打口碟?”
叶勤勤抱着希望问道。
她要找的可以说是老古董,这个问话也得考究,要问对人。
时代经典音乐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年轻小伙抬起头,还以为自己看见了穿越时空的人,茫然地眨眨眼:“不太清楚哎,你说的打口碟是啥?我们这儿都是正规渠道的唱片和黑胶,新潮的玩意儿。”
即使做了心里建设,叶勤勤也难免小小的失落,抱着侥幸心里又问道:“这么说吧,你知道零五年左右,这附近有没有一家比较老的、主要卖摇滚碟,还引进了国外唱片的音像店吗?”
年轻小伙差点翻白眼,觉得眼前女生看起来漂漂亮亮的,就是脑子很瓦特,隔了好几个代差。
“零五年?那会儿我还在玩泥巴姐。”
他指了指墙上一些偶像团体的海报,“你要看看这些吗?最近挺火的。”
叶勤勤笑了笑,道了声谢退了出来。
时代的第一道隔阂如此清晰地摆在面前。
第二家店稍微大些,老板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正拿着鸡毛掸子清扫货架上的灰尘。
店里多是些经典老歌的合集cd和一些民族乐器。
听闻叶勤勤的来意,老板放下鸡毛掸子,叹了口气:“南锣鼓巷啊,变化太大了。
你说零几年那会儿,好多音像店,被称为四九城先锋音乐集散地。
淘打口碟、二手磁带、摇滚碟的都有。
但那都是老黄历喽。”
他走到门口,指着巷子里的游客和两旁琳琅满目的文创店、小吃店:“你看现在,租金涨成什么样了?纯粹做老音像,早饿死了。
那些老店,要么黄了,要么搬了,还有就是转型了。
南锣鼓巷,商业化太严重咯,留下来的,都得变着法儿吸引游客。”
线索依旧模糊,但至少指明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叶勤勤谢过老板,沿着老街寻寻觅觅,走向最后一家,也是韩述找到的那家“旧时光音像馆”
。
这家店明显用心许多。
木质橱窗里陈列着老式录音机、黑胶唱片机,墙上贴满了泛黄的港台明星海报,beyond、邓丽君、大佑哥、j迈克尔·杰克逊……背景音乐放着崔健的《花房姑娘》。
几只肥猫慵懒地在唱片箱上或角落里打盹,确实如点评所说,带着一股网红打卡地的精致怀旧感。
店里客人不多,一对年轻情侣在摆拍。
柜台后,一个看起来五十多岁、头微卷、穿着格子衬衫的男人正拿着绒布小心擦拭一张黑胶唱片封套。
叶勤勤没有立刻打扰,而是在店里慢慢转着。
她看到了许多熟悉的专辑封面,仿佛走进了舅舅那堆快递里的一个缩影。
老板擦完唱片,抬起头,看到叶勤勤,笑了笑:“随便看,感兴趣可以拿出来试听。”
“老板,您这家店开了多久了?”
叶勤勤顺势问道。
“我这家啊,一五年才开的。”
老板语气悠悠,带着点感慨。
“一五年?那时候p3、p4都退市了吧,大家都用手机、ipod听音乐了。
还有人买碟片吗?”
叶勤勤借着话题开始挥,只想把老板引入她的语境。
老板眼睛亮了一下,像是被点燃了某个话题,“怎么说呢?蒸汽机把马车干到没生意,但骏马套上了漂亮的花车,成了巡游的工具,照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