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懒惰是人性,还是社会性?下
“1958年,农民在&34;大锅饭&34;制度下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我们这个时代,一提到这个就说平均主义,甚至ai都是这么认为的”
。
“但我要反驳的是,ai它没有吃过饭,它不懂,它的结论是基于数据库中这种说法占比多少而得出结论的。
一口锅里吃饭,多劳少劳都吃一样的,听起来是平均,但是那一锅菜,剩下的和一开始的能一样吗?”
“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大锅饭它根本就不是平均,“平均主义”
表象下隐藏的是非平均分配本质。
盒饭都比大锅饭平均些,盒饭的分配还能进行二次调整”
。
“但是吃大锅饭的时候,先吃的那人东西已经吃到肚子里了,先来吃饭的总是比后到的要更好,后面到的就是吃亏,剩菜总是不受待见的,而且在物质条件困难的时候排在后面的所能吃到的就是更少。
所以我认为大锅饭破坏生产的原因不在于平均,恰恰相反,大锅饭反而是不平均、不公平的”
。
天幕下。
“有道理,设想一下,如果我想着把手头的活干完再去吃饭,这样同事就不用再急急忙忙跑一趟了,我很乐意做这点小事。
但结果是干的多了,去食堂吃剩饭,还不够,那肯定不愿意多干活了”
。
陈勇:“只有到物质达到一定条件可以满足供应,才能去实行平均,准确来说是按需分配”
。
随后陈勇举了个例子:“比如现在如果有免费的员工食堂,会因别人多吃一碗饭而不愿意干活吗。
天幕下,人们想了想这种情况,“如果大家都能随便吃都话,这时候别人吃再多也影响不到我,自然不会反感”
。
“觉得别人占便宜的前提是他破坏了我的利益,比如他多吃点饭菜,导致我吃不饱,我当然不同意啊”
。
陈勇继续讲道:在物质满足的前提下,这时这种“平均”
不会破坏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因为一个人的劳动付出不可能只等于一顿食堂饭菜,还有其他的报酬,大锅饭或者说员工食堂只是保障了他们不需要自己做饭而已。
陈勇:“我们在聊聊其他分配制定错误导致懒惰的情况。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纺织厂主们现,即便将工人工资提高3o,生产效率提升却不足5。
这个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34;挤出效应&34;——当基本生存需求无法满足时,金钱激励确实有效,因为再不干就要饿死了”
。
“但是,当劳动回报长期与付出脱节,物质刺激反而会摧毁内在动机。
我原本就应该得到的东西被剥削去了,然后他们将从指缝中漏出的一点还给了我,我还需要感恩戴德吗?”
“毛熊计划经济后期的劳动生产率曲线揭示出更深层规律。
197o-198o年间,尽管重工业投资增长o,但劳动生产率年均增从61暴跌至12。
僵化的分配制度使技术工人的收入与清洁工相差无几,劳动价值衡量体系的崩溃直接导致&34;假装工作&34;成为全民生存策略。
这种系统性惰性不是什么道德滑坡也不是什么人性作祟,而是制度性失效的必然产物”
。
陈勇总结道:“所以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人们一开始是愿意劳动的,只是随着时间,付出和回报的脱节越来越严重,就开始慢慢消极怠工变得不再愿意劳动,也就是懒惰”
。
陈勇:“通俗的来说,要想让人认真干活,先需要有合理的分配制度,劳动者拿到了合适的报酬,他觉得干这个活很值,才不会消极怠工。
毕竟有钱了今天买身新衣服明天换部手机,后天看看电影满足一下精神世界。
人是不会满足的,衣食住行,仅从食这一方面来说,从吃不饱到吃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