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大唐运输集团一次性出动了两百辆四轮马车,将两千多人一次性的运输到河东道。
在加上一些家境相对不错的人家,自己驾驶着马车跟着大部队行走,差不多这一次就直接完成了三千人的移民任务。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也在长安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
蓝田县刘家村,今天一大早,族长刘老头就被从长安城赶回来的刘方给叫醒了。
小小的刘家村,四面环山,上千口人,就靠着小溪两边的一些田地生活。
所以,一旦碰到什么天灾人祸,就只有逃荒的份。
当初刘大郎,就是这么成为长安城的一名流民的。
不过,借着楚王府作坊招工的机会,刘家村的不少人都去到了长安城讨生活。
原本贫穷落后的刘家村,如今也成为蓝田县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了。
每逢过年的时候,总有一些在长安城混的还不错的村民回到刘家村,大摆宴席,让周边的村子的人羡慕不已。
“族长,这一次我回来的目的,就是建议大家尽量搬迁到河东道去种植棉花。这可是朝廷大力鼓励和支持的事情,一路上的花费,基本上都由户部解决,到了河东道,每个成人都可以分到一百亩的永业田。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毕竟去江南道和山南道的移民目的地,也可以分到这么多水田。”
刘方简单的跟族长寒暄之后,立马就开始说起来自己回来的目的。
“那最重要的是什么?”
刘老头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头脑却是还非常的清醒。
“最重要的是种植棉花的收益比粟米要高十几二十倍。要不是朝廷命令关中道各地不准种植棉花,哪里还能轮到我们刘家村?我们就是连棉花的种子都别想买到。”
刘方回来,自然是劝说族人去河东道种植棉花的。
作为南山建工的四级工,刘方如今也算是识文断字,消息也算是比较灵通。
对于长安城最近发生的事情,自然也是耳熟能详。
朝廷的政策一公布,他就立马感受到了这对刘家村来说,千载难寻的机会来了。
虽然他刘方如今在南山建工过的很好,刘家村其他一些农户在长安城作帮工,日子也算不错。
但是在老家,村子里还是有几百口人家没有出来。
虽然日子过得比周边村落要强不少,但是跟刘方从大唐日报中看到的那些移民们的美好日子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大唐日报创刊以来的每一份报纸,刘方都是看过的。
对于移民们的幸福生活,他也算是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