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
“当然,不过下次可以找他吃个饭,聊聊这篇小说,以前还指导过他一次没想过这么快就到这么高的成就了。”汪曾祺小小骄傲。
除去北平的《文艺报》这个杂誌,上海的《上海文学》上面也发表了一篇文学评论,周介人的《青年作家与青年评论家对话共同探討文学新课题》。
而《城》上面发表了李杭育的《我的1984年》。
都提及了这一次的歷史性会议。对於会议的召开都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和总结。
《收穫》杂誌社。
时年80岁的巴金正在整理《隨想录》第五集《无题集》,最近几年他其实一直在操办自己的后事,各种巴金文献、巴金纪念馆的事情,四处跑。
沈从文早早隱去江湖,最具影响力的一代人也只有他在了。
“爸,你感觉怎么样”李小琳举著两篇评论问道。
巴金嘴角动了动,这才笑道:“是不错,这个李有思是谁”
“《落叶归根》的作家。上次我和你讲过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是他写的“哦!我老糊涂了,原来是他呀,你光说名字,我老容易记混。前几年的伤痕文学確实是太过於政治化了,不利於未来的文学长跑。”巴金看著这个笔会的各种报导:
“他的提议很有建设性,我瞅著確实是一个有思想、眼光长远的作家。”
“写封约稿信唄”李小琳眼睛冒光光!
“我写”
“也行。”
李小琳算是文二代里面吃老本的,但是她吃的老本並不算令人討厌,她確实在尽心尽力搞巴金留下来的《收穫》杂誌社。担任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杂誌社主编,一生都奉献进去了。
巴金呵呵一笑:“好,替你写一封。”
於是他便放下了手中的工作。
在桌上写下:致李有思,我是《收穫》杂誌社巴金十二月!
以李有思为中心的“寻根文学”笔会,这一次的民间自主的会议的余波果真开始影响整个文坛
不仅仅是杂誌社,整个报纸、相关性的文学评论界对於李有思的报导和討论越来越大。
其中《文艺报》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文学界探討的最中心的杂誌:
“一个新人作家,二十出头的年纪!谈何文学批评的转向他到底是否了解国內的文学评论
还只是自己的意淫”
“之前有人说李有思的文学评论转向的意见是错误但我觉得李有思的意见至关重要,新的文学思潮就需要进行一定范围的小说革新,我觉得他的想法很具有参考意义!”
“对於马尔克斯的学习確实是应该的,作为拉美文学史的巔峰之作,就算是不同文化渊源,我都发自內心佩服这种作家。”
“欧美文学体系可以借鑑。”
李有思和韩少功都属於楚地文化的代表,他的分组討论寻根的意见十分具有建设性,整个文坛不再爭执一个文化源头,而是参考性的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
“《落叶归根》算是楚地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了,与此同时韩少功、阿诚对於楚地文化渊源的研究都十分具有参考价值。”
“东林文化研究需要提高进程了。”
“吴越的李杭育呢”
整个文化思潮差不多持续了一个多月。没有因为接近年关而停止,反而年的靠近,更加是传统文学的靠近,让这群作家、文学评论家的討论更加的热烈了。
而李有思至始至终没有发表一次看法,事不关己高高掛起。
冬天越来越冷了,李有思裹了裹被子臥在书房里面,继续写著书,这篇精心雕琢的小说马上就要进入最后的收尾了。
现在的自己成名了,倒不用著急產出作品了,这篇二十万的长篇小说,他写了快一个半月了。
邮递员敲敲门,熟悉走了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