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群人还会回来割一茬涨一茬。
一群人讲著讲著,便纷纷休息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便是到了杭州。
“来过西湖吗阿诚”
阿诚摇摇头:“没有,就听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軾的诗句。”
“那应该是西湖。”
看著那附近的巨大的西湖已经在雾气当中若隱若现,湖面波光粼粼,洲岛亭墩点缀其间,当然看不到近景,远景是不错的。。
“苏杭好,苏杭富,看来是真的。”李拓从火车上看去城市面貌,不不得感嘆一句。
江浙沪富了一千多年了,从宋朝就开始富
一群人下车。
文化团的七八人站在火车站门口,能够感受到杭州的一丝凉意,无数的人群从火车站里面涌出,相比於北平,似乎这里的潮流更快,已经有人穿上喇叭裤、戴上太阳镜了。
几人好奇张望,最后向外面望去,就看到一个立牌,写著:
“欢迎寻根文学笔会北平交流团!”
阿诚则是缓缓举起来:“北平交流团”的旗帜此时的苏杭代表团,就瞅见火车站,杭州文联徐孝鱼睁著四眼看著前方:
“给他们买的是这趟车的票。人在哪里呢”
《上海文学》主编李子云,瞅著车上面下来了七八人,其中有一两个人是熟人,见过几面:
“那一队就是他们。”
徐孝鱼问道:“哪一个是李有思,指给俺”
这群人最好奇的还是这一位“祖师爷”,这就是开拓者的文学史影响力。李有思现在只是资歷不够,才入行,等过几年就算他没新作品,靠著这一本的资歷,作协里面没人不敢给他面子。
李子云拿著手中的报纸,上面有著李有思穿军装的帅照,不断对比著:
“那个交流团旗帜
徐孝鱼感嘆一句:“直娘贼怎生的这么年轻这么好看,你不是逛俺”
“听过北平的人说,这人就是一位少年天才,你对比一下报纸”
他们两人走过去。作协的两位领队向前和欢迎团对接。
“您好。我是作协李拓。”
“我是作协陈建功。”
欢迎团的人也开始自我介绍:“我是杭州文联徐孝鱼,你们可以叫我老徐。”
“我是《上海文学》主编李子云。”
李有思眼睛一亮,我还以为是李云龙呢,
李子云扫过阿诚、韩少功、黄少平、李有思,然后锁定了人群后面的李有思,此人在人群的正中心。
李有思从后面向前一步,和欢迎团的一行人握手。
“你好,我是李有思。”
李子云笑著说道:“幸会,李同志!真是少年天才。快走,快走。”
徐孝鱼也点点头,带著队伍往前面走。
杭州作协派了几辆车,李子云拉著李有思上了第一辆,李拓跟了上去,后面是阿诚。
“大致安排,李拓可和你说过”
“不太清楚,就知道要过来参加笔会。”
笔会,一般是杂誌社、作协牵头搞的,就是为了让这群作家四处走走,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写出来几篇作品。“寻根文学”刚刚萌芽,便被《上海文学》抓住了机会。
“李同志这几天就好好休息,会议的主题其实还没有议定,就是茹志娟同志想拉过你们这些作家过来交流交流而已。”
“毕竟小李是中心,大家都是想听听你对於传统的看法嘛。”李拓回了句。
李子云点头:“嗯,茹志娟同志也是这个想法,第一个就是给你寄去了信,怕你收不到,专门给王传洪也寄过去了一份。”
“最近几年向来北平是文化主流,我们这边没落了些,多多交流也能促进两地的创作嘛!”
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