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极高,支持-40c150c的极端工作环境,极寒条件下仍能保持80%以上电量!
静置损耗:日均掉电仅0.1%(对比液态锂电普遍1%以上)!
即使作为气态锂技术的“发明者”,陈默看着这演示也听得啧啧称奇!
新能源汽车,3分钟充80%!
这速度在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简直是碾压级的存在!
他不由得畅想,如果将来技术迭代到支持8c甚至更高倍率超充,那充电时间怕不是要进入“读秒”时代
再加上气态锂电超低的自放电率,这“蜂巢”方案确实潜力惊人!
好不容易等远橙展台的人潮稍退,陈默才有心思看向隔壁,引发同样轰动的a124展台。
他们的技术源自nvsa高级研究员与普林嘶顿大学客座教授陆知行。
原本这是一个nvsa与普林嘶顿联合的太空项目,陆知行教授受陈默去年公布的气态锂电启发,才转向开发氢基气态锂电池,并获得了平果、特斯啦、a124等巨头投资。
这个陆知行教授陈默还是有印象的,去年八月学术界对陈氏-气态锂质疑的时候,对方站出来支持了他。
氢基气态锂吗
陈默快速扫过a124展示的核心参数,并与远橙方案在心中做了个直观对比。
【远橙气态锂】vs【a124气态锂】
前置技术:(氮化物固态电池)vs(氢气燃料电池)
电极材料:(多孔石墨烯+金属有机物)vs(崧下碳硅电极)
初代能量密度:(86wh/kg)vs(58wh/kg)
工作环境:(-40c150c)vs(-10c60c)
循环寿命:(3500次循环开始下降至80%)vs(2000次循环开始下降至80%)
充电速度:(30秒860ah)vs(20秒580ah)
成本:(56元)vs(58美刀)
安全性:(不可燃,针刺试验中无起火风险)vs(存在泄漏风险,针刺易爆炸,安全性依赖复杂防护系统,笨重)
陈默迅速得出结论:除了电极材料略逊一筹,远橙的“蜂巢”方案在能量密度、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循环寿命、成本控制以及最重要的充电速度(同等时间充入电量)上,实现了对a124氢基方案的全面领先!
a124唯一能打的“太空技术”噱头和北美背景,在绝对的技术和成本优势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不足为惧!”陈默心中笃定。
他招呼看得津津有味的赵铁柱和一直安静观察的宫韵:“走吧,去下一个馆了!”
三人转身,融入了w4展馆依旧鼎沸的人流中。
而在他们身后,远橙“蜂巢”充满科技感的金色六边形,在展台灯光下熠熠生辉,预示着新能源领域一场由深城工博会掀起的风暴,即将席卷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