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没想到,几分钟后,四人的对话里,居然还真聊到一些,让人感兴趣的东西。
“哎对了,昨天那几个土块,老师咋说的啊?”
“嗐,能咋说?”
“深度不对,只有炭样,不具备指向性呗!”
说这话的就是那张工作证的主人,章同学。
他说的这个我懂,在资料里看到过好几次,叫作“考古指向性特征”,即土质、土色、包含物以及土壤结构,也就是考古勘探过程中常提到的“四个指标”。
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干活儿,讲究的是“有根鸡毛就能上”。
但如果换成正规军,一般来说,四个指标要满足三个,才能构成“古墓存在的高概率线索”。
而他所提到的炭样,仅仅是包含物这个指标中的四小项之一,另外三小项是陶瓷片、砖瓦残块以及锈迹。
这里不能说正规军不行,毕竟他们的目的是保护,而不是搞钱。
但有些时候,如果太讲专业性,也是行不通的。
比如大葆台汉墓。
最开始就是正规军负责勘探的,研究了一溜够,说啥也没有,后来换成一位从良入编的商姓高手,人家到了之后,很快就判断出来是两座汉墓,而且都被盗了。
这事儿具体啥情况不清楚,但我个人猜测,仅仅是猜测哈,刚开始去的那批,搞不好探点都不超过十个。
否则的话,固定区域勘探怎么可能会错过?
回填的盗洞,又怎么会发现不了?
这并不是懒。
而是按流程,土样不达标,就可以下定论了。
正想着,就听另一个同学说:“哎,其实我也感觉,那些土块儿有点儿意思,尤其最后那个探孔里的,好像还有锈呢,要不……咱明天再去打几个探点试试?”
“靠!打啥打?”
“你俩吃饱了撑的呀?没看村民挖那老些坑?好容易放天假,后天就走了,还不好好逛逛!”
“就是就是!”
唯一的女同学说:“要去你俩去,我不管,反正我明天要去骑马!”
听到这,背地里的三双眼睛,同时互相望了望。
虽说和正规军沾边儿的不用琢磨,但如果他们马上就不沾边儿了,那我觉得……也是可以研究一下的……
关键在于,他们的对话里暴露出一个信息——村民挖坑。
有村民,肯定不是市区。
而村民还挖了好多坑,那极有可能是发生了哄抢。
这种事儿当年并不少见,其中这边最出名的,就是之前提到过的耶律羽之墓。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