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通!!
进到屋里,没等我过多观察,忽然被丢尽了一个水缸!
嘶~!
是刚抽上来的井水,极其冰冷!
冰的我脑门儿直突突,就仿佛一下子吃了一百根儿冰棍儿一样!
再加上我头朝下,没方便,一不小心就灌了好几大口水。
直至头顶触及缸底,我手脚再度一紧,被人拎着猛地晃了晃,完后才被提起来,换成脚朝下,从新丢尽水缸!
“唔……”
刚想喘口气,一块抹布迎面罩来,粗鲁的给我擦了擦。
接着我睁开眼,这才算看见了抓我的人。
四个。
有拉皮条那个大姐、羽绒服妹子萌萌、刚刚的短发男,以及一个穿呢子外套,戴眼镜的中年男人。
四个人都是同一副动作神情:抱膀、微笑、目光贪婪且不怀好意。
互相注视几秒,再联想到地窖中的一幕,我渐渐纳过了闷儿。
他妈的!
自己这八成是碰上撸票的了!
啥叫撸票?
和传统的绑票不一样,他们并不敲诈勒索,只图谋被绑者本身的财物。
这个词儿出现的时间并不算太久,清朝中后期才有,而这里的这个票,也不是肉票的意思,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被绑者随身携带的银票。
咱平时看那些不严谨的古装剧,渐渐形成了一种印象,就是银票和纸币一样,可以直接当银子花。
这不能说错,但也不全对。
尤其是清朝中后期,银号发展起来以后,商户在其中存完钱,拿到手里的银号票,虽然也称之为银票,但却并不同于传统的宝钞、交子和官票,那东西就像存折和银行卡一样,只能在固定的合作商号使用,或者持有者去兑换成银子和普通银票才行。
而这种银号票,最广泛的使用群体就是行商。
他们往来异地做买卖,大批量金银携带起来不方便,也不安全,就会先存进银号,然后到了异地,用的时候再去分号或异地的银号取出来。
这里大概有人会问:清朝又没有银联,这个存取信息是怎么同步的?
嘿嘿,别把古人想的那么落后,还真就有。
只不过不是使用互联网传递,而是通过“民信局”和“公脚”,这个东西简单理解就是专门送信的邮差,由多家银号联合雇佣,覆盖全国三千多个网点儿。
这里可以小小自豪一下,就是这种牛逼的制度,咱们老祖宗发明的比老外还早将近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