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招管用,我瞬间就心如止水了。
而后我看着她沉甸甸的车灯,心中冷笑道:小样儿,跟特么我玩套路是吧?
别急!
套路人者恒被套路!
今天就叫你见识见识,我沈把头的套路!
……
张晴是个行家,看货手法极其高超。
寻常人看银锭都是拖起来,掂分量的同时查品相。
她不一样。
她是凑近了闻。
闻一下,看一眼刻文,然后就继续下一个。
后来我问过她,她说如果是形制上有问题,她几米开外搭眼一瞅就能发现不对。
闻的目的,主要是判断东西是不是老银新铸。
这种靠看是看不出来的,因为银子和瓷器青铜器不一样,稳定性高,不易生锈,如果是行家出手,别说基础的形制,就算是五彩包浆都能做得出来。
但原坑原窖的老银子上,会散发种独特气味儿。
这种气味是很难仿造的,再高的高手也做不到毫无破绽。
至于具体都什么味,这个不太好说,太多了,不同的年份、环境、纯度,所形成的气味也不一样。
而且我不是专搞窖藏的,也不太会闻。
那么像张晴这种,具体可以做到什么地步呢?
打个比方说,一个银窖里头,一枚康熙年间的锭子和一枚道光年间的锭子,我闭上眼睛闻三分钟也是没区别,而她只需要五秒,每个闻一下就能断代。
这是真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要没有这份功夫,人家也做不到那么大的买卖。
很快,三十三种银锭全部看完。
张晴将那鞘普通的银元拆开,从中抓出二十多枚拖在手里,接着就听哗啦啦一串轻响,银元已然从右手捣进左手,然后就被她码放整齐,从新摆回红纸里。
是的。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下,真假好坏人家心里已经门清儿了。
别不信,清末民国时,那些大商号每家门面里的掌柜,都有这份本事,再有就是古泉行当中,但凡高手看钱币也都是靠听,行话里这叫做“听泉”。
看过普通银元,张晴又开使拆鹰洋。
我抱着膀,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整个人已是高度集中!
就见开封的刹那,张晴睫毛轻轻一滞,眼睛微不可查的眯了一下,之后就如同刚才那般,抓起二十多枚,简单听完便放了回去,仿佛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