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以赎罪,策从范言,遂命从狱中取出于吉,令登坛求雨。
吉领命,百姓观者,填街塞巷。
于吉对众人言明:吉求三尺甘霖,以救万民,然吉终不免一死。
众人皆言:若有灵验,孙策必然敬服。
于吉自知:气数至此,恐不能逃。
孙策亲至坛中下令:若午时无雨,即焚死于吉(师出有名,才能无往不利)。
一声响喨,雷电齐发,大雨如注,街市成河,溪涧皆满,足有三尺甘雨。
于吉仰卧于柴堆之上,云收雨住,复见太阳,众官及百姓,共将于吉扶下柴堆,再拜称谢。
孙策见官民俱罗拜于水中,不顾衣服,乃勃然大怒,掣宝剑令左右速斩于吉(出尔反尔,难服众)。
众官力谏,策怒问:众官皆欲从于吉造反吗(一山难容二虎)?众官乃不敢复言。
策叱武士将于吉一刀斩头落地,是夜风雨交作,及晓,不见了于吉尸首。
守尸军士报知孙策,策怒,欲杀守尸军士。
忽见“于吉”从堂前徐步而来,策大怒,正欲拔剑斫之,忽然昏倒于地。
夫人认为是孙策斩杀于吉惹的祸,劝孙策做好事弥补,孙策不听。
夫人料劝不信,乃自令左右暗修善事禳解(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孙策后又被“于吉”所惊,吴太夫人闻之,转生忧闷,策乃扶病强行,以宽母心。
母建议孙策亲往郡之玉清观内拜祷,策不敢违母命,只得勉强乘轿至玉清观。
道士接入,请策焚香,策焚香而不谢。
孙策于观内又见“于吉”,传令逐出本观道士,放火烧毁殿宇。
策怒归府,又见“于吉”立于府门前,策乃不入府,随点起三军,出城外下寨。
是夜孙策宿于寨内,又见“于吉”披发而来,策于帐中叱喝不绝(纸老虎 —— 一戳就穿,何故自己吓自己!?)。
策归见策母,夫人见策形容憔悴,策即引镜自照,忽见“于吉”立于镜中。
策拍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昏绝于地。
三、安排后事
须臾苏醒,策自知命不久矣。
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孙权。
取印绶与孙权嘱咐: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孙权不如孙策;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孙策不如孙权。孙权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
权大哭,拜受印绶。
策告母:今将印绶付孙权,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
母恐孙权年幼,不能任大事,策坚信孙权才胜孙策十倍,足当大任,并嘱咐: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又唤诸弟嘱:策死之后,诸弟并辅仲谋,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诸弟泣受命。
又唤妻乔夫人谓:乔夫人须孝养尊姑,早晚乔夫人妹入见,可嘱其转致周郎,尽心辅佐孙权,不负孙策平日相知之雅(汉武帝与秦始皇的重要区别——后事安排是否妥当;妥当,江山长存;不妥,江山易主)。
言讫,瞑目而逝,年止二十六岁。
四、孙权奠基
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
张昭建议:不是孙权哭的时候,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
权乃收泪。
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
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曾对人说:只有孙权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亨高寿,众皆不及也(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
孙权承孙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