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夏侯渊从后赶来。
刘备回顾,止有三十余骑跟随,早望见小沛城中火起,只得弃了小沛,欲投徐州、下邳,又见曹军截住去路。
刘备遂望青州路而走,正逢李典拦住,刘备匹马落荒,望北而逃(每每遇大难,弃众而走,最得人心,奇哉!),李典掳将从骑去了。
刘备匹马投青州,谭素敬刘备,即便开门相迎,细问其故。
刘备言兵败,相投之意。
谭一面发书报袁绍;一面差本州人马护送刘备。
至平原界口,袁绍亲自引众出邺郡三十里迎接刘备。
刘备拜谢,绍忙答礼并表示:今幸得相见,大慰平生渴想之思。
刘备表示:久欲投于袁绍门下,奈机缘未遇,今为曹操所攻,妻子俱陷,想袁绍容纳四方之士,故不避羞惭,径来相投,望乞收录,誓当图报(先生存,后发展)。
绍大喜,相待甚厚,同居冀州。
四、欲收关羽
曹操当夜取了小沛,随即进兵攻徐州,糜竺、简雍守把不住,只得弃城而走,陈登献了徐州。
曹操大军入城,安民已毕,随唤众谋士议取下邳。
荀彧建议:速取关羽。
操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之,以为己用,想令人说之使降。
郭嘉担心: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若使人说之,恐被羽害。
张辽主动请缨:辽与关公有一面之交,愿往说之。
程昱献计:使关羽进退无路,然后用文远说之,关羽必归曹操矣。
预知昱计若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五回降汉 高光
一、降汉不降曹
程昱献计:差刘备手下投降之兵,入下邳,见关公,只说是逃回的,伏于城中为内应;引关公出战,诈败佯输,诱入他处,以精兵截羽归路,然后说之可也(里应外合,内外夹击,好汉难敌四手)。
操听昱谋,依计而行。
夏侯惇为先锋,领兵搦战,关公不出,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激将之法,诱敌之良策)。
关公大怒,引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惇诈败,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
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
关公不得过,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居高临下,攻守皆宜),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
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关公于山上遥望下邳城中火光冲天。
那诈降兵卒偷开城门,曹操自提大军杀入城中,只教举火以惑关公之心。
关公见下邳火起,连夜几番冲下山来,皆被乱箭射回,捱到天晓,再欲整顿下山冲突,张辽来见。
张辽弃刀下马,与关公叙礼毕,坐于山顶。
张辽言明关公若死有三罪:刘备与关羽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备方败,而羽即战死,倘备复出,欲求羽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备以家眷付托于羽,羽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备依托之重。其罪二也。羽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备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遇事要多角度考量,要懂得换位思考,要将心比心,体会对方的感触。做人,要有高度,要有宽度,要大度,路才会宽)。
关公沉吟后向张辽问主意,辽分析:今四面皆操兵,关公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操;却打听刘备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羽宜详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
关公提出三项约定,若曹操能从,羽即当卸甲;如曹操不允,羽宁受三罪而死。
关公言明三项约定:一者,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