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首先我们在安住法性的时候,根据《楞严经》的思考,我们先把生命分成两块。一个没有相状;一个是有相状的。不管这个相状是业力变现的或者第六意识名言安立的,反正都是相状。那么这个相状有什么特性?它是浮尘,无常变化的,就像空中的灰尘,风吹来吹去,它就飘来飘去。第二个幻化,它是无我的,你不能主导。
从浮尘诸幻化相,很明显佛陀要我们把这个相状放弃,因为你没办法掌控。所有的相状,不管依他起的、遍计执的,在《楞严经》这个相状全部要放下。为什么?因为它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一个生灭的因缘法,不能当你的安住处。你安住在生灭心,果报就是生灭的果报。
那么怎么办呢?你能够找一个没有相状的妙觉明体,这是个总说。就是说相状的本质是妙觉明体,但妙觉明体又跟相状在一起,这两个是真妄不二;但是一般人都是看到生命的相状,我们忽略了妙觉明体。所以,佛陀讲完真妄不二以后,又把它拆开来说什么是相状?什么是妙觉明体?我们来看什么是相状?
观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观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相状就是我们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所有的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是怎么来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因缘主要就是业力,个人循业发现。当业力成熟了,它就出现了;当业力释放完了,它就消失掉了。这个叫有生有灭的,凡是相状它一定有生、灭这两个。在相状生灭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没有变化的就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妙真如性;它没有去来、没有迷悟、没有生死;它对一切法是了无所得,这个重点来了。
“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个地方简单地讲叫做从假入空。诸位,你进入空性是怎么进入了的?这很关键。
小乘法的空性从无常悟入空性,它出不来了,因为它看到人生的局部,没有看到整体的因缘。诸位!这个四念处的无常无我观,用的刚好就好了。无常无我观,尤其无常观、死亡观,你用的太过分,会产生极度的悲观。你看声闻人,在《天台教观纲宗》就是说:三乘共坐解脱床。解脱床就是空性,三乘人都证得空性。但是有些人从空性能够从空出假。他能够从假入空,又能够从空出假。有些人他从假入空,从因缘入空以后,他出不来了。为什么?就是过程很重要。你怎么进去的?
今天进入空性,你是用什么心态进去的?如果你是修无常无我而悟入空性,无常无我是看到人生的苦谛。所以,它把人生的苦谛扩大,我受够你了,再也不回来了。诸位,你最好要注意是怎么厌离娑婆世界的?你把娑婆世界讲的一无不是,以后你就很难:回入娑婆度有情,你回不来了。你最好给自己留点余地,你今天把娑婆世界一直骂,骂到最后不行的时候,你证得空性的时候回不来了,因为法执障碍你。
所以,对治法门用的刚好就好,它不像根本法门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如果你今天真如空性是从无常悟入的空性,它的好处效果非常好,因为它药非常猛。从苦谛悟入空性这种是最容易的,因为它会让你厌离,带有厌离心的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