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无这境界很高了,就是空正见了,站在本来没有婬欲的角度来调伏婬欲心,就没有这个能所的对立了。你本来就没有婬欲心,婬欲心是后来因缘的一念妄动才有的,它也是一个因缘的假相而已,这样子才能够守在菩提道路当中。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判决邪正: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段佛陀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说:如果照我所说的——这个是佛陀所宣说的正法;反过来就是魔王的邪知邪见了。这句话,佛陀讲得是相当的清楚,一点都没有模糊讨论的空间。
这个地方是说什么事呢?就说当我们很正确地发了菩提心,发了出离心,走在菩提道当中,不是说我们就成就了,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是一个带业修行的凡夫,所以我们可能会有一些行为上的过失,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关键是什么呢?你不能把行为的过失提升到思想根本的过失,关键在这里!你不能把一种错误的行为,演变成无惭无愧,而且把它当作你生命的目标来追求,当作功德想,不可以!
佛法允许你有枝末的过失,但是不允许你有根本上的过失!因为你根本的过失,弄得你连善根都没有了,你基本上已经不是走在菩提的跑道上,你走在魔道上了。
佛陀在经典中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一个米仓,这个米仓的旁边住了一只老鼠。老鼠利用晚上的时候,就跑到米仓里面去吃这个米,吃了以后,牠就从米仓里面爬出来,白天就做一些牠的其他的活动,到了晚上就跑到米仓吃大米。一天天过去以后,这老鼠就打了一个妄想,牠说我晚上爬到米仓来吃这个米,很费事,干脆我就住在米仓得了,住在米仓我要吃就吃,也不要爬来爬去了。牠想这个主意不错,牠就干脆不住这个洞里面了,就住在米仓,一醒过来就可以吃,但是这个时候慢慢吃慢慢吃,欸,等到吃得差不多的时候,牠发觉这个米在往下降,吃到最后牠爬不出来了,因为这个米肯定越吃越少,牠已经没有能力爬出米缸之外了,所以最后就死在米缸当中。
佛陀讲这个故事是说什么事呢?作为一个聪明的老鼠,牠为什么失去了这种警觉性?老鼠吃米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能住在米缸,关键在这儿!你没有住在米缸,你偶尔来吃吃,你会保持一种警觉性,你住在米缸,你所有的警觉性都没有了。当我们的错误行为出现的时候,有些人是还有救的,有些人是没有救的,就是说你错误的行为出来的时候,你一点自我反省的能力都没有,你是完全地堕落,完全地放纵,你这个行为就没有救了,因为你伤到根本了,根本成婬!
问题的严重性不在于你行为本身,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你自己自甘堕落,放弃了努力,你不想改变,这个是《楞严经》比较在乎的。所以这个老鼠牠如果偶尔去吃吃米,牠一定会很快发觉,牠不能再下去了,再下去牠就爬不出来了,牠一定换另外一个米缸吃的。它这个地方所要说的是什么事呢?就是说我们不可能马上让自己的身口意完全清净,但是你要注意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有些人他虽然有一些身口的过失,但是临终还是可以往生?他生死业力的势力还是薄弱的,因为他的心态非常健康,他的善根没有失掉,他的增上心、惭愧心,还是产生一定的作用。有些人错误的行为一发生的时候,他娑婆世界就离不开了。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下。因为你的根本错了,米都已经变成砂了,你怎么可能要求砂煮成饭呢?你根本已经错了。所以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