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戊一、婬戒。
持戒功德: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婬,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这段先总标,持戒的功德。说六道众生,特别是念佛人,只要其心不婬,我们生死的业力就慢慢地沉淀下来,慢慢地调伏下来。
其心不婬,我们解释一下。不是说你没有婬欲心叫其心不婬,而是当你的婬欲心活动的时候,你内在的善根力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你用惭愧心来自我调伏,你用增上心来善加引导。也就是说,你对婬欲的这种身口意的行为,某种程度有产生一种抗拒的作用,你不再完全随顺它了,这个叫做其心不婬。你有一定的抗拒能力了,这个很重要!就是你开始顺从内心的真如,而不再顺从内心的妄想这叫其心不婬。详细我们再往下看,就清楚什么叫顺从跟抗拒。
我们看第二段,犯戒的过失。
犯戒过失: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婬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们修习念佛三昧的人,本来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透过念佛来了生脱死,来往生净土,但是假设我们婬心不除,也就是说你完全放纵你对于婬欲的这种心态、行为,不但没有惭愧心,也没有好好地引导它,完全采取放纵的状态,那么这样子就有什么样的后果呢?“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虽然你广学多闻,念佛有一定的定力,但是你完全不调伏你的婬欲心这一块,完全采取放纵的状态,那么你后果不堪设想,必落魔道。
这个地方有三品:如果你福报大,修行功力够,你的福报跟修行,会被你的婬欲的妄想误导变成魔王;如果你福报是中品的,就变成男众的魔民;如果你是下品的,就变成女众的魔女。那么这种魔王、魔民、魔女,都有他的徒众,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成就无上菩提了。
这个地方的过失,我们解释一下。不是说你偶尔有婬欲的行为,你就堕入魔道,不是这个意思。事实上佛陀对在家居士设定了五戒十善,佛陀是开许正婬的。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下面那句话:“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这个地方是关键!他堕落的关键在这里!他的问题不是一种行为的错误,他的问题来自于思想的偏差。他认为婬欲是一种功德想,他把婬欲的行为当作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生好乐。第一个,他无惭无愧;第二个,他把它当功德想,把它当作一种生命的目标来追求。也就是说过失本身问题不大,但是他的心态是非常严重!他对婬欲的行为不但没有惭愧心,也没有好好引导它,反而把它当功德想,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一种根本上的错误了。
在佛法里面我们允许有行为上的错误,但是绝对不允许有根本上的错误!即便我们一个在家居士,我们没办法去突破现前的因缘,我们有一些偶尔的正婬,但是你的心态很重要!你一定要发愿:婬欲它的本质就是一种生死业力,我目前不能突破,但是我以惭愧心,我发愿,我总有一天能够远离这样的因缘。至少你心中有一个愿景,你没有放弃,而且你不完全放纵。这个时候,至少你根本没有坏,也就是枝末上的过失。那么这个人他问题出在哪里呢?他是根本上出了毛病,后面佛陀会解释,就是说他对婬欲的行为是完全放緃,而且自我赞叹,这叫做根本成婬,他已经根本上出差错!《楞严经》很强调一个观念:
我们可以有行为上的过失,但是你不能把行为转成根本,你不能有根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