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的笑意,
又格外小心地将刚从县衙里领来的小袋粗米与面粉揣进怀里,
脚步匆匆往家赶,心里都盼着早点把热饭端上桌。
今天定要好好饱餐一顿,填饱肚子。
一名老汉看了看大伙,乐呵呵地一笑,
“依我看来呀,这太后南巡就是好事,
若放在平日里,我想都不敢想咱们的县老爷,
竟还能给咱们粮食呢。”
一旁的两名年壮汉子,同样满脸笑容地回话,
“我说赵叔,您可别高兴得太早,这米也不是白领的。”
“就是就是,那师爷的话,大伙都记下了没有呀?”
走在最前面的老太婆听得清楚,一手紧紧攥着粮袋,
一手牢牢牵着孙子,忍不住停下脚步,
对着众人拔高了些声音,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笃定:
“记着呢!
怎么能不记着!
师爷说来说去,
无非就两条,一是若太后要是问咱们日子过得咋样,
就说顿顿能吃饱、衣裳也够穿,日子过得安稳着呢;
二是若太后问为啥有人会往大周跑,就说那都是些懒骨头!
人家一说给田给地,就懒得自家刨食,
一窝蜂地往那边凑,哼!
咱们可不一样,
守着自家的地好好过日子,才不稀罕背井离乡去大周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时,一名村妇闻言,忍不住捂住嘴噗嗤一笑,
“哎!
若不是边境军营了公告,说不让咱过去,
我那当家的早就带我们娘俩过去了,听说周村那个瘦猴子,
过去之后大周官府还派人帮忙搭建茅草房呢。”
“嘘,刘大娘你最好还是别说了,若被村正听见,
咱们可没好果子吃了,现在粮食领到手,
早点回去弄饭吃才是正事。”
那村妇旁边的小伙,见她竟说出那样的话,
当场差点魂都被吓出来,赶忙叮嘱她快点住口。
村民们的议论声随着脚步渐远,三三两两地拐进各自的小院,
木门“吱呀”
合上,把秋日的风挡在院外。
刘大娘攥着粮袋刚进家门,就迫不及待地往灶台边凑,
掀开陶瓮看了眼空荡荡的底,又把怀里的粗米倒出小半捧,
指尖摩挲着颗粒饱满的米,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子,
声音里似乎带着一丝哀求:“当家的,
要不今天咱们就多放些米!
咱娘仨快俩月没正经吃过一顿饱饭了,
熬锅稠点的粥,让咱们的娃也敞开肚皮吃回!”
丈夫刚放下肩上的锄头,听见这话脸“唰”
地沉下来,
劈手就把她手里的米袋夺过来,
重重顿在案板上:“败家娘们,你疯了?
就这点米你也敢嚯嚯!
多放半勺,两天就见底了!
咱们往后日子,还过不过呀?”
他指着院角竹筐里的野菜,声音压得又急又粗:
“只放一小撮米,多掺点野菜熬稀粥,
能省一天是一天!”
刘大娘被骂得眼圈红,却不敢再争辩,
默默拿起镰刀去剁野菜。
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映得她脸上忽明忽暗,
手里的野菜剁得细碎,
却怎么也压不住心里的委屈和脸上的泪水。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