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
看着眼前忙碌而热闹的场景,我忽然觉得,玉罕就像一座桥梁,一边连接着曼掌村的传统手艺,一边连接着外面的现代世界。她用年轻人的方式,让古老的傣族文化在指尖上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人通过这些小小的工艺品,感受到了版纳的温度和傣家的热情。
九月的版纳,天气渐渐凉爽。一天,岩罕兴奋地告诉我:“下个月村里要举办‘雨林音乐节’,有很多本地的傣歌歌手和乐队来表演,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人,你一定要留下来看看。”
盼了一个月,终于到了雨林音乐节的日子。音乐节的场地设在村后的雨林空地上,用竹子搭建了一个舞台,周围挂着彩色的经幡和灯笼,观众席是用竹编的椅子和草席铺成的,充满了傣族特色。
下午两点,音乐节正式开始。首先登场的是村里的傣歌合唱团,十几位穿着传统傣装的老人和孩子,手里拿着葫芦丝、巴乌等乐器,演唱了一首《曼掌之歌》。歌声清亮婉转,带着雨林的气息,台下的观众都跟着轻轻哼唱,现场气氛格外温馨。
接下来登场的是一支本地的傣族乐队,他们穿着现代的演出服,却用傣语演唱,乐器除了吉他、贝斯,还加入了葫芦丝、象脚鼓等传统乐器。“这首《澜沧江的夜》是我们原创的,” 乐队主唱岩温罕说,“讲的是我们傣家人在澜沧江边生活的故事,希望能用现代的音乐方式,让更多人喜欢傣歌。” 音乐响起,传统与现代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台下的观众都站起来,跟着节奏挥舞着手臂。
音乐节上,还有一位特别的嘉宾 —— 来自北京的音乐人李然。他第一次来版纳时,就被傣族音乐吸引,这次专门带着自己的乐队来参加音乐节,还和傣族歌手合作了一首《雨林之约》。“傣族音乐特别有感染力,” 李然在舞台上说,“这次合作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我会把更多的傣族元素融入到我的音乐里,让更多人听到傣族音乐的魅力。”
除了音乐表演,音乐节现场还设置了 “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在这里学吹葫芦丝、学跳孔雀舞、体验傣陶制作,还有手艺人现场展示傣锦编织、银饰打造等技艺。“我刚才学了吹葫芦丝,虽然只学会了一句,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说,“这个音乐节不仅能听歌,还能体验傣族文化,太值了。”
傍晚时分,音乐节迎来了高潮。所有的歌手和乐队一起上台,演唱了一首《我们的曼掌》。台下的观众也站起来,和台上的歌手一起合唱,歌声、掌声、欢呼声在雨林里回荡。“以前我们村里只有泼水节才这么热闹,” 岩罕笑着说,“现在有了雨林音乐节,不仅能让村民们开心,还能吸引更多游客来村里,了解我们的文化,真是太好了。”
音乐节结束后,大家还在现场举行了篝火晚会。熊熊的篝火燃起,大家围着篝火跳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团结舞,还有的跟着音乐唱傣歌。我也跟着大家一起跳舞,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觉得格外开心。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傣族文化就像这篝火一样,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燃烧得更加热烈,也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
不知不觉,在版纳已经待了一个多月。离开的前一天,我跟着岩罕一家去了澜沧江边。那天的天气格外好,蓝天白云倒映在江水里,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岩罕的父亲波岩坐在江边的石头上,抽着水烟筒,看着江水缓缓流淌。“我年轻的时候,经常在这条江里捕鱼、游泳,” 波岩笑着说,“现在老了,走不动了,就喜欢来这里坐坐,看看江景,想想以前的日子。”
玉香阿姨在江边的草地上铺了一块布,摆上了菠萝饭、舂鸡脚、水果等食物,我们一边吃一边聊天。“你这几次来版纳,看着你从一个陌生人变成我们的家人,” 玉香阿姨拉着我的手,眼里满是温柔,“以后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我们家的门永远为你开着。”
岩罕拿出手机,翻出我们这几次的合照:有第一次在星光夜市的合影,有泼水节时浑身湿透的照片,有一起做傣陶时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