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村里的 “傣戏排练” 开始了。戏台搭在村中心的广场上,用竹子和芭蕉叶搭建,戏台两侧挂着红色的傣锦,上面绣着 “傣戏传承” 四个大字。演员们穿着鲜艳的傣戏服,有的扮成 “孔雀公主”,有的扮成 “傣族王子”,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岩罕说,傣戏讲的是 “孔雀公主与王子” 的故事,是傣家流传了几百年的传说。
排练开始时,锣鼓声 “咚咚锵” 地响,演员们迈着轻盈的步子走上戏台,手里拿着彩扇,嘴里唱着傣语台词。虽然我听不懂歌词,但从他们的动作和表情里,能感受到故事里的悲欢离合。扮演 “孔雀公主” 的是村里的小姑娘玉罕,她穿着白色的戏服,裙摆上绣着孔雀羽毛,跳起来时像一只真正的孔雀在开屏。“玉罕练了半年了,” 岩罕笑着说,“她从小就喜欢傣戏,说要当傣戏的‘接班人’。”
排练间隙,玉罕跑过来跟我聊天,手里还拿着一把彩扇。“你看,这扇子是我妈妈帮我绣的,上面的孔雀是我画的。” 她翻开扇子,扇面上的孔雀栩栩如生,眼睛用黑色的丝线绣成,闪着灵动的光。我说:“真好看,你以后一定会成为最好的傣戏演员。” 玉罕听了,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像版纳的阳光一样明亮。
晚上,玉香阿姨做了 “傣药炖鸡”,鸡肉里加了几种草药,炖得软烂入味,汤喝起来带着淡淡的药香,却不苦涩。“这是玉腊医生教我的,说冬天喝能补身体。” 玉香阿姨给我盛了一碗汤,“你在北方冬天冷,多喝点,回去也能少感冒。” 我喝着汤,心里暖暖的,觉得曼掌村的日子,每一天都有新的惊喜,每一件事都藏着傣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在曼掌村住了几天,岩罕说要带我去 “深山雨林” 探险。“以前我爷爷常去那里采草药,那里有很多珍稀的植物,还有野生动物。” 岩罕背着一个竹筐,里面装着水、干粮和采草药的工具,“我们早点出发,晚上就能回来。”
清晨的雨林里满是水汽,树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岩罕走在前面,脚步轻快,像一只灵活的猴子。“小心脚下,这里有很多苔藓,容易滑倒。” 他不时回头提醒我,手里还拿着一根树枝,帮我拨开挡路的藤蔓。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一片 “桫椤林”。桫椤树长得很高,树干笔直,叶子像一把巨大的伞,翠绿的颜色在阳光下闪着光。“这是‘植物活化石’,几亿年前就有了,” 岩罕指着桫椤树说,“以前这里有很多,后来有人砍树,就少了很多。现在村里成立了‘雨林守护队’,我们都会来这里巡逻,不让人破坏。” 我看着桫椤树,觉得它们像一群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护着雨林的秘密。
再往深处走,我们听到了 “叮咚” 的水声。循声走去,看到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上长着绿色的青苔。“这是‘山泉溪’,水可以直接喝。” 岩罕蹲下来,用手捧起一捧水递给我,“你尝尝,比矿泉水还甜。” 我喝了一口,水确实很清甜,带着一丝凉意,瞬间驱散了走路的疲惫。
在小溪边休息时,岩罕给我讲了 “雨林守护队” 的故事:“以前村里有人为了赚钱,砍树卖钱,还有人挖草药卖,雨林都快被破坏了。后来老佛爷说,雨林是我们的家,破坏雨林就是破坏自己的家。村里就成立了守护队,每天都有人来巡逻,现在雨林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还有很多小动物回来定居了。” 说着,岩罕指向远处的树枝,我看到一只小松鼠正在啃松果,看到我们,“嗖” 地一下就窜到了树顶,只留下一个毛茸茸的尾巴。
下午,我们在雨林里采了很多草药:有能治咳嗽的 “枇杷叶”,有能治扭伤的 “接骨草”,还有能美容的 “芦荟”。岩罕说,这些草药要带回家晾干,送给玉腊医生,让她用来给村民治病。“我们傣家人靠雨林生活,也要守护雨林,这样才能代代相传。” 岩罕的话很朴实,却让我心里很感动。
傍晚时分,我们背着满满的竹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