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草编文化,甚至有大学生来这里实习,跟着陈奶奶学草编。“你看,这是上个月一个大学生编的竹篮,编得多好。” 陈奶奶拿出一个精致的竹篮给我看,眼里满是骄傲。
在草编工坊待了三天,我不仅学会了编小兔子和简单的竹篮,还听陈奶奶讲了很多关于草编的故事。她告诉我,以前村里姑娘出嫁,娘家都会准备一床草席和一个竹篮,草席代表 “安稳”,竹篮代表 “丰收”,都是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现在虽然不兴这个了,但我还是会编些草席和竹篮,放在店里,给年轻人讲讲这些老规矩。”
离开草编工坊那天,我把自己编的小兔子和竹篮都带走了。看着手里的草编物件,心里暖暖的。以前总觉得 “飘” 是为了寻找新鲜事物,可现在才发现,那些沉淀下来的老手艺、老故事,才更有温度,更能让人找到归属感。
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手里拎着自己编的竹篮,看着街边熟悉的店铺和行人,突然觉得陆良这个地方,好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落脚点,而是一个能让我静下心来的地方。那颗 “奇葩死飘心”,好像在老手艺的温度里,又多了一份踏实。
十月初的陆良,夜晚已经有些凉了。旅馆老板娘跟我说,县城新开了个夜市,晚上特别热闹,让我去逛逛。我本不想去,觉得夜市都差不多,无非是卖些小吃和小商品。可老板娘说:“陆良的夜市不一样,有很多本地特色小吃,还有人唱花灯戏,你去了肯定喜欢。”
架不住老板娘的热情,我晚上七点多去了夜市。夜市在县城中心的广场旁边,刚走到路口,就听见了热闹的音乐声和笑声。走近一看,广场旁边的街道上摆满了摊位,有卖烤洋芋、炸臭豆腐的,有卖水果、小吃的,还有卖手工艺品、玩具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我顺着摊位慢慢逛,先买了一份烤洋芋,还是之前在老街吃的那种,外焦里嫩,蘸着辣椒面,好吃极了。接着,我又买了一份炸臭豆腐,臭豆腐外酥里嫩,闻着臭吃着香,配上甜辣酱,味道绝了。
逛到夜市中间,我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舞台,舞台上有人在唱花灯戏。花灯戏是云南的传统戏曲,我以前在电视上看过,没想到在陆良能看到现场表演。舞台上的演员穿着鲜艳的戏服,唱着悠扬的曲调,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鼓掌叫好。我找了个空位坐下,看着台上的表演,听着熟悉的曲调,心里竟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看了一会儿花灯戏,我继续逛夜市。走到一个卖手工饰品的摊位前,摊主是个年轻姑娘,她卖的饰品都是用陆良本地的彩石和贝壳做的,很有特色。我拿起一条彩石项链,姑娘笑着说:“这是我自己做的,彩石是从彩色沙林捡的,贝壳是从附近的湖边捡的,独一无二。” 我很喜欢这条项链,就买了下来。
逛到夜市尽头,我看到一个卖糖画的摊位。摊主是位老爷爷,他手里拿着一个勺子,勺子里装着融化的糖,在一块光滑的石板上飞快地画着。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龙就画好了,引来周围人的阵阵赞叹。我也让老爷爷给我画了一只兔子,老爷爷手法娴熟,很快就画好了。兔子的身体是用糖做的,眼睛是用黑芝麻做的,可爱极了。我拿着糖画,舍不得吃,只是看着它笑。
不知不觉,已经快十点了。夜市里的人渐渐少了,摊主们也开始收拾摊位。我走在回旅馆的路上,手里拿着糖画,心里满是温暖。以前在别的城市逛夜市,总觉得自己是个过客,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也没有。可在陆良的夜市,我却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这里的烟火气、这里的笑声、这里的美食,都让我觉得亲切。
回到旅馆,我把糖画放在桌上,看着它慢慢融化。我想起了这些天在陆良的经历:在稻田里割稻子,在草编工坊学编草编,在夜市里吃小吃、看花灯戏。这些经历,让我那颗 “奇葩死飘心” 渐渐安定下来。我不再觉得 “飘” 是自由,反而觉得,能在一个地方找到归属感,能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拿出笔记本,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