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几十年的仗,终于一统九州,留给朕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刘卿以为朕应该怎样做才能创造太平盛世”大可汗笑眯眯地问刘茂遐。
“治国之要,首在吏治。陛下首先要做的就是澄请吏治,拔擢贤良有才之士,贬黜无能贪腐之人,停止用兵,于民休息,用不了多久,太平盛世便到来矣。只是~”刘茂遐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卿直言无妨”,苏勒坦微微一笑,双目灼灼地盯着他。
“只是陛下真的已经统一九州了吗”刘茂遐缓缓开口,“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继茂、台湾郑氏各据一方,久后恐为朝廷之患”。此言既是替大可汗出谋画策,也有替旧主吴三桂报复之意。吴、尚、耿三藩原本同气连枝,可此次卫军南下,尚、耿二藩非但不肯出兵相助,反畏惧卫军势大,向莲大可汗称臣。一帮蠢材,既然尔等没有唇亡齿寒的意识,那便自食其果吧!
“朕自然知道尚可喜、耿继茂妄想割据一方,只是为了尽快平定周朝,才封二人为亲王;至于台湾的郑经,对大卫素来恭顺,此前一直帮助大卫牵制耿继茂,所以朕才承认明朝给其的延平王封号。朕对此三家皆有允其维持原状的承诺,天子一诺,重于泰山,若出尔反尔,岂不有损帝王威信”苏勒坦闻言后沉思良久,缓缓开口。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若允许彼辈割据自雄,臣恐唐末藩镇之祸重演!”见皇帝不采纳自己的意见,刘茂遐并未退缩,而是继续慷慨激昂地陈说,见主上似有所动,又放缓语气,侃侃说道:“且陛下只是答应给那三家王爵,只要保留彼辈王爵,便算不得出尔反尔”。
“哦,刘卿之意如何”苏勒坦听完来了兴趣。
“臣以为应将三王异地安置,再将其部下拆分,遣往各地,如此方可一劳永逸”,见皇帝缓缓点头,刘茂遐微微一笑,“古人有言:‘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尚可喜祖籍山西洪洞,可将其封地迁往洪洞;耿继茂祖籍辽东盖州,可将其封地迁往盖州;郑经祖籍河南固始,后迁往福建泉州南安,可将其封地迁往固始或南安。陛下准臣子回原籍受封,乃天高地厚之恩,彼辈若不知感恩,反生叛逆之心,真正是猪狗不如,可名正言顺挥师讨伐”。
听到“准臣子回原籍受封乃天高地厚之恩”时,苏勒坦频频点头,但听到“挥师讨伐”四个字时,眉头不由紧皱,“我军此次出征,历时已近三年,将士们思乡情切,若逼迫太紧,激起三藩反抗、再起刀兵,恐怕士无战心。此番平定周国已经功成,水满则溢,倒不如见好就收,班师回朝,三藩之事,过个一两年再说”。
“不可!陛下身经百战,当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如今您已平定南方群雄中势力最强的吴周,正是声势最隆的时候,郑氏孤守海岛,征讨费时费力,倒也罢了,尚耿二藩已在我军包围之中,不趁其丧胆之际一鼓作气扫平,若日后二藩获得喘息、扩军备战,有了对抗朝廷的力量,岂不是错失良机且连年征战,百姓困苦,若过一两年再解决尚氏、耿氏和郑氏,恐怕一两年后百姓又遭战火,陛下希望的太平盛世又何时才能实现”说完,刘茂遐便不再多言,默默地等待皇帝决择。
大帐内忽然变得异常寂静,针落可闻。许久,苏勒坦悠悠开口:“刘卿所言极是,做大事需一鼓作气,既然已经平定吴周,便应将尚耿二藩一并拿下。至于平定郑氏,需待水师大成之时,水师未成期间,仍以招抚为主。只是~朕所虑者,将士们久战疲倦且思乡心切,若不能尽快拿下两藩,恐军心生变”。
刘茂遐闻言微笑,“我大卫以武立国,军功赏赐极厚,将士们奋力拼杀,所求者无非多立军功、封妻荫子。您若立即将封赏颁下,未受封者人人羡慕,必欲死战求封,受封者还欲更上一层,亦愿死战。此之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若此,又何必担忧军心”
“‘众赏之下,必有勇夫’!哈哈哈~本以为卿是高雅之士,没想到却也知道世俗之理!没错,只要将封赏给足,就不怕勇士们不给朕卖命!哈哈哈~”苏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