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降。丙子胡乱后,朝鲜降清,仁祖派朝鲜水军助清军攻打椵岛,虽然岛上的辽人拼死抵抗,终究寡不敌众,数万军民被杀,王以文成为清军俘虏,被押往沈阳(“我五代祖庠生公,崇祯丙子间,因流贼之乱,奔窜海岛,又遇虏贼,举家见执。公时年十八,凶徒爱其年少奇壮,甘言慰之,从不屈,贼义之,以夫人黄氏俱繋送沈阳”)。在沈阳,王以文遇到了充做人质的朝鲜凤林大君(后来的孝宗)李淏。李淏赞赏王以文等人不屈于清军的气节,返回朝鲜时邀请王以文、杨福吉、冯三仕、王美承、裴三生、王文祥、郑先甲、黄功八人及家眷同行。这八人的后代遂成朝鲜明朝遗民的核心,被称为“随龙八姓”。
孝宗大王一心北伐清虏、雪丁丑下城之耻,求良将若渴。这些随其回朝的明朝遗民都是毛文龙旧部,有着与清军作战的经验,在其眼中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他将这八人及亲属安置于汉城于义洞府邸旁朝阳楼附近,形成由十余户人家组成的“明人村”(“时皇朝人被俘者,十数姓同居,谓之明人村”),并将这些汉人编入军队核心之一的训练都监,经常传唤他们、共谋报仇大计。孝宗尤其欣赏王以文,将其名字“凤冈”改赐为“以文”,并劝其出仕。但王以文依然期望能回到明朝,不愿当朝鲜的官,以“国仇未报之前,敢为贵介乎”拒绝(“孝庙命筑诸公室于朝阳楼南墙外,厚赐衣食以居之,将与义师而有录用之意。每令诸公入侍,上曰:'自在沈也,既共患难,岂不欲与国同休戚乎公对曰:'国仇未报之前,敢为贵介乎辞不受”)。心胸宽广的孝宗不但不生气,反对王以文等人愈发敬重,命他们组织在朝鲜的明朝遗民,积极练兵备战,并对他们的生活加以关照。不料,壮志尚未酬,孝宗竟已仙去。他的逝世导致北伐中断,王以文等明朝遗民陷入孤立而只能自谋生路。孝宗死后,王以文绝食,每到明朝崇祯皇帝和孝宗的忌日,就独自前往深山痛哭,此后更是置家中生计于不顾,像屈原般在彷徨中度日。
“先生日夜悲嚎,能挽回大明国运、保全中华衣冠乎亦或能完成孝宗大王遗愿、北伐清虏乎”正哭得厉害,身后忽然出现一人,语带讥诮。
“鼠辈焉敢欺吾”王以文大怒,抽出袖中短刀,回望来人。仔细一瞅,楞住了,来的却是老熟人、另一位明朝遗民李应仁。李应仁是明朝名将李如松之孙,在清兵入关后,义不剃发,与从弟李成龙(李如松弟李如梅之孙)一同脱身东去朝鲜。他们与随龙八姓一样,来到朝鲜后仍自称是明朝之臣,拒绝朝鲜授予的官职并坚持使用汉语。二李的好友、宋朝大学士胡安国第十五代孙胡克己亦来朝鲜定居,将保全中华衣冠视为自己的终身职责,带着全族坚持在带有“明”字的地方或与故国临近的咸镜道一带聚居生活。不过,与其他明朝遗民不同,李氏在朝鲜拥有大量的亲戚。当年李如松东征时与朝鲜女子所生子女均留在朝鲜,朝鲜对在壬辰倭乱中救援过自己的东征将士后裔、尤其是李如松的后裔格外照顾。按传统,庶孽只能担任一般的中下层官吏、不能参加科举。李如松的朝鲜妾室所生子女应属庶孽,但朝鲜对待李如松后裔并未采用庶孽一说,李氏族人有不少在朝鲜为官。所以李应仁、李成龙逃到朝鲜后,得到亲戚们的大力资助,日子比其他明朝遗民好过很多。其他的明朝遗民在孝宗时大多被编为隶属于五军营之一训练都监的牙兵。因为这些明人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自己是朝鲜人,所以在朝军中受到歧视,经常在军事训练时扮演倭兵,好在孝宗待他们还不错,从宫中用度中挤出体恤银钱充作军饷,日子倒也过得。可显宗继位后,待这些明朝遗民的态度便差了许多,解散了汉人牙兵,大量遗民陷入生活无着的窘境,很多人不得不逃到下三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捕鱼为生。
“怎么兄长是来看吾笑话的吗”王以文冷哼,心中却暗藏惊雷,直觉告诉他,李应仁绝不会无缘无故地找他,看来有大事要发生!
“呵呵,贤弟,别在这里哭孝宗大王了。汝若真的想告慰孝宗大王在天之灵,便随吾一同去商议联卫伐清之事”,李应仁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