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平西王率军北上(上)
“尔是说卫军攻破建昌、抒诚侯战殁了”云南昆明平西王大营,吴三桂双目炯炯地问从建昌逃回的副将王安。“正是,抒诚侯是被叛将张明志所杀。那厮本是抒诚侯中军副将、深受信任,不料如此无义”,王安愤愤地说。他虽是巩昌王白文选部将,并非狄三品亲信,但对这种杀主将求生的做法依然十分不耻。
吴三桂却不以为然,身在乱世,卖主求荣之事,他见得多矣。只淡淡地问:“汝可知道攻掠四川的卫军人数大约多少”
“回平西王殿下的话,末将只知道攻入建昌的卫军不过数千,因为建昌卫土指挥使安泰宁诈降放卫军入城才被夺了城,不然建昌绝没那么容易丢。至于攻掠四川的卫军,听说有十万之众,末将亦不敢确定”,王安诚实地回答。
“嗯,这一路奔波,汝着实辛苦,且下去歇息”,吴三桂温和地说,剑眉扬起、不怒而威。
“廷献、茂遐,汝二人怎么看”待王安退下后,吴三桂望向自己的两大谋士问。方光琛,字廷献,明朝礼部尚书方一藻之子,善谋略,早年曾与吴三桂缔盟为忘形交,后亡命至云南,入吴三桂幕;刘玄初,名茂遐,字玄初,起初在蜀王刘文秀帐下为幕客,刘文秀败退回贵州后,“平西王复罗置幕中”。此二人乃是他的两大智囊,着实为他出过不少好主意。
“殿下,攻蜀的卫军有十万众,可南下建昌的不过数千,其主力一直在往东移动,连克嘉定、马湖、叙州等地,说明他们并不想由四川南下云南,而是想攻入贵州。甚是奇怪,卫军似乎想迂回包抄、全歼我军,只是我军在云贵的兵力有二十余万,他们仅有十万,如何有这么大的野心”方光琛皱眉说。
“听闻卫主乾元正在攻掠北方,也许南方卫军的举动只是为了拖住在云贵的我军主力,方便北方卫军行动而已”,刘玄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茂遐的意思是说卫军进攻的重点是北京,南方的卫军只是在佯攻”吴三桂倒吸了口凉气,“那卫国的乾元皇帝好大的野心!居然想一举攻下北京、定鼎中原”。
“也未必是佯攻,予以为南方的卫军固然有牵制我军的用意,但如果攻势顺利,他们也不介意一举攻略南方”,刘玄初语气平静,心中亦为那位蒙古皇帝的气魄钦佩不已。
“那汝等说说看,孤要不要派军救援四川”吴三桂问。
“殿下如今兵多将广,清廷岂会坐视不理眼下不是救与不救的问题,而是如何救的问题”,方光琛说道。
此时吴三桂的确兵多将广,清军由四川入云贵后,明军投者如潮,因为他的部队是汉军、本人亦是明朝降将,降军大多愿意向他投降。先是明副将孙崇雅、游击陈报国、郭之芳、张玉、叶世先、张应虎等引兵自南甸出降;五月十六日,叙国公马惟兴、淮国公马宝与将军塔新策、李贵、焦宏曹、贺天云、曹福德、单泰征、马自德(汉阳王马进忠之子)携众四千余渡澜沧江出降;五月二十八日,公安伯李如碧、宜川伯高启隆、总兵刘镇国、都督佥事王朝钦,各率两千余人自丽江边外出降;此后,又有孟津伯魏勇、永昌侯张应井、岐山侯王会、总兵杨成、赵武、邓望功、万致元、王敬、韩天福、王朝兴、旷世宰、胡九鼎等率众四千余投降;八月下旬,扬武伯廖鱼率兵六百出降;九月末,将军杨武、刘启明率官吏九十余人、兵三千八百余人自腾越边外出降;又有咸陽侯祁三升率孟津伯魏勇之子魏君重、总兵王有功等兵员七千九百余人出降。总之,向这位平西王投降的明军人数超过三万,奏请清廷批准后,他把投降明军分作十营,以马宝、李如碧、高启隆、刘之复、塔新策、王会、刘偁、马惟兴、吴子圣、杨威为十营总兵。
事实上,除了武将,文官如永历朝东阁大学士张佐宸、户部尚书龚彝、兵部尚书孙顺、大理少卿刘泌、兵科都给事胡显等也纷纷降清。仅剩下以李定国、白文选为首的残兵败将隐入山林,继续抵抗。表面上看,大明朝覆灭、大清朝一统金瓯之日已经不远。但这恰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