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号为了让徐生能在京城“合理”
地崭露头角,安排了一系列计划,甚至连剧本都给他写好了。
先,徐生在家乡时,便时常躲在自己屋里读书准备科举,偶尔也看些医书,对此略知一二。
来到京城后,他囊中羞涩,想起自己读过的医书,犹豫着是否要去哪个医馆赚些银两,恰好走入了一家快要倒闭的医馆。
这医馆的主人,是个十分年轻的少年。
这医馆是他从祖父那里继承的,祖父去世后,这医馆便仅凭少年一人支撑,纵使他确实传承了几分祖父的医术,奈何年纪实在太轻,面容又显青涩,寻常病患见了,心中难免嘀咕,不敢轻易将性命托付。
医馆的生意便江河日下,门庭冷落,眼看着就要关门大吉。
两个同样失意、前途渺茫的年轻人,竟颇有些一见如故之感。
医馆主人得知徐生的烦恼,毫不犹豫把医馆暂时托付给他。
医馆中的草药、医术,徐生都能随时取用。
他知道自己医术不精,想了想,萌出了新的念头……
以上就是六号给的剧本。
徐生,叹为观止。
这剧本也太像小说中的情节了。
总之就成了他在会试前,给医馆帮忙的局面。
偶尔有病人好奇,徐生便会看似随意地把这个故事讲一讲,点到即止,绝不刻意渲染,显得自然随意,仿佛只是随口闲谈。
这些都是次要的,重点还是那任务要求的成就。
成就要求一共两点:科技成就、青史留名。
本着广撒网的原则,徐生在这个医馆捣鼓的东西是相当全面。
比市面上大多数产品都更物美价廉的皂角、香粉、胭脂和珍珠粉,青霉素大蒜素消毒剂……分别被冠以不同的文雅名字,摆放在医馆各处。
当然,其效果与现代的制品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尤其是青霉素。
青霉素在1928年被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弗莱明现,不过在中国明代,曾出现过更早、更加原始,培养过程与青霉素十分相似的中药,名为“陈芥菜卤”
。
常见于各地寺庙中,最早是出现于常州的天宁寺。
寺庙中人会收集大量芥菜,放入大陶缸之中,将其日夜暴露,直到芥菜长出绿色霉毛,再将其埋入土中,十年之后再打开,缸中便只剩卤水。
陈芥菜卤的名声相当之广,有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天宁寺求药。
《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