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最关键的实践工具。他指出,人际间的痛苦,往往源于我们干预了他人的课题,或者让他人干预了我们的课题。
比如:孩子是否学习,是孩子的课题;朋友是否回馈我情感,是朋友的课题;他人是否喜欢我,不是我的课题。这种认识让我开始从很多烦恼中解脱出来——不再想要改变别人、不再替别人负责,也不再让别人为我的选择指手画脚。
最重要的是,我开始建立“心理边界”。不干涉别人的选择,也不允许别人干涉我的生活。我学会说“不”,也学会在不伤害关系的前提下坚守自我。这是一种宁静而坚定的心理状态。
?
三、勇气之路:面对现实的勇气,而非幻想中的优越
阿德勒强调,“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面对课题的勇气”。这句话让我深思良久。我曾一度因为“怕失败”、“怕否定”而停滞不前,用“自卑”做借口,隐藏自己的懦弱。但阿德勒说,健康的自卑感是成长的动力,而不是自怜自弃的理由。
我学会了把“自卑”转化为“超越自我”的动力,不再把现状视为宿命,而是行动的起点。过去我常常陷入“别人都比我好”的情绪中,现在我懂得,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每个人都在某处挣扎。我们唯一要战胜的,其实是昨天的自己。
勇气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次面对难题、承受拒绝、走出舒适区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如今的我,虽然依然会恐惧,但我已经有能力带着恐惧继续前行。
?
四、人际关系中的选择权:远离耗竭,靠近滋养
阿德勒认为:“幸福源于与他人平等、合作的连接。”这让我重新审视我的社交关系。曾经的我,常常努力讨好别人,希望通过付出获得认同,却换来冷漠或操控。后来我明白了,那些“让人疲惫”的关系,并不值得维系。
我开始有意识地“筛选关系”:远离让人焦虑、否定、贬低的关系,靠近互相尊重、鼓励、支持的连接。我不再强迫自己融入所有社交场合,也不再被“人设”绑架。取而代之的,是在关系中寻求真实的相遇与内在的宁静。
我理解了:人生的快乐,也源于人际关系。但真正的快乐关系,是建立在“自我完整”的基础之上,而非彼此索取、互为负担。
?
五、超越顺从:拒绝委曲求全,走向自我实现
长期以来,我习惯了“顺从型人格”,觉得“让一步就好”、“少说一句省麻烦”。但阿德勒让我明白,这种逆来顺受,往往不是“善良”,而是“懦弱”。不是“修养”,而是“恐惧”。
“不要委曲求全,而是追求自我”,这句话成了我人生新的准则。我开始学会表达真实感受,说出“不”,也敢于表达愿望。不是自私,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勇敢地活出自己。
这种力量,不张扬,却笃定。它不是来源于控制他人,而是来源于掌控自己。
?
结语:自我掌舵,通向平静与自由
学习阿德勒心理学,对我来说,不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而是一场深刻的生命体验转变。我从被动接受他人安排、解释、定义的状态中走出,开始真正“为自己而活”。
如今的我,更少焦虑,更少愤怒,更少委屈,也更有目标,更有力量,更有方向。我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来定义价值,也不需要“完美”来证明存在。我愿意做一个有勇气、有责任、懂边界、能连接的人。
正如阿德勒所说:“幸福的人,是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人有所贡献的人。”我想,我正在这条路上,一步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