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直接表达这种恐惧,就会转化为行为上的“回避”或“讨好”。
真正的情绪被暂时封存,等到感受到“现在我是被允许表达的”、“我是安全的”,那些情绪才会迸发。
?
三、案例举例
案例1:
小涵(2岁半)在吃饭时将饭菜撒了一地,妈妈严厉批评了她。她当时却咯咯笑,甚至继续玩手里的饭粒。妈妈觉得她“不知悔改”,更生气。但1小时后,小涵突然大哭,说“我不是坏宝宝”。其实她当时并非不在意,而是“暂时装作不在意”,但情绪积压后终于迸发。
案例2:
小豪(2岁)在公园里被爸爸训斥后仍活蹦乱跳,但回到家中后在床上嚎啕大哭,并用脚踢床、推开爸爸。这是愤怒与受伤情绪的延迟释放,也是对关系重新确认的呼求。
?
四、应对建议:家长该如何理解与回应?
1. 读懂“假笑”和“玩闹”背后的情绪
当孩子被责骂后表现“若无其事”,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情绪,而是一种应激反应。此时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可能正在试图保护自己,不必立即以“你看你还笑”的方式再次责骂。
2. 给孩子“延迟情绪”表达的空间
如果你注意到孩子在经历情绪事件后1小时左右有情绪爆发,不妨顺势给予接纳和陪伴:
?\t轻声说:“你刚刚是不是不开心?”
?\t用绘本、玩偶引导表达:“这只小兔子也被批评了,它觉得委屈,你也是吗?”
?\t接纳他们的哭泣:“哭一哭没关系,我在你身边。”
3. 避免把情绪反应等同于“错了”
有些家长会认为:“你被骂了还哭,就是在闹。”其实孩子哭不是因为他不服,而是因为他终于感受到安全,能释放积压的情绪了。这是情绪调节的过程,不应被打断。
4. 在责骂之后进行情绪修复
可以在事后说:“妈妈刚才有点凶,是因为想让你学会不把饭撒地上,但我还是爱你的。”这样能帮助孩子区分“行为不好”和“我是被爱的”。
?
五、发展视角:孩子长大会怎样?
随着语言、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孩子会逐渐学会在当下表达自己的不满、悲伤或委屈,而不是延迟反应。但前提是他们在早期被允许安全表达,学会分辨与管理情绪。
如果延迟发泄长期被打断或否定,孩子可能发展出:
?\t情绪压抑型人格(习惯把情绪藏起来)
?\t情绪爆发型人格(积压后情绪猛烈喷发)
?\t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感
因此,早期的情绪教育非常关键,不是教孩子“控制情绪”,而是教他们理解情绪、接纳情绪、表达情绪。
?
六、总结
2岁幼儿出现延时发泄现象,是他们大脑尚未成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及依附需求强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孩子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暂时不会表达”;不是“不怕你”,而是“正在保护自己”。
对于家长来说,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发展逻辑,比急于纠正孩子的哭闹更为重要。情绪不是错,压抑才是错。你能为孩子做的最好支持,是在他们延迟哭泣时,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和一句“我知道你现在难受了”。
?
行为的成因、发展与意义,并结合经典理论模型加深对幼儿行为的理解。
?
七、发展心理学视角:皮亚杰与艾瑞克森的理论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岁左右的幼儿正处在前运算阶段的早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