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缺乏安全感,可能会习惯性地用焦虑来提醒自己避免犯错。
?过去的失败经历:如果过去某次失败带来了重大影响,可能会让人过度担忧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即使这次情况完全不同。
如何打破? 需要有意识地告诉自己:“过去的经历不等于未来的结局”,并通过步行动重建自信。
二、如何真正做到“事情有解就不焦虑”
既然焦虑的成因如此复杂,那么有没有办法真正做到“事情有解就不焦虑”呢?可以从短期、长期两个层面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习惯。
(1)短期策略:快速降低焦虑的方法
1. 确定性策略:增强掌控感,降低不确定性
?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这个问题真的需要我担心吗?(如果不重要,就停止焦虑)
2.这个问题有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案?(列出至少三个选项)
3.现在最的一步行动是什么?(立即行动,避免过度思考)
?写下来,而不是一直想
研究表明,把焦虑的事情写在纸上,并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会让大脑更快找到清晰的思路,减少情绪上的负担。
2. 物理性策略:通过身体影响情绪
焦虑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身体状态同样会影响焦虑程度。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深呼吸法(4-7-8呼吸法):吸气4秒,憋气7秒,呼气8秒,可快速降低皮质醇水平。
?运动10分钟:焦虑时跑步、散步或做一些力量训练,可以消耗压力激素,迅速恢复理性思考。
?改变环境:焦虑时,站起来走动或换个环境,有助于打破焦虑循环。
3. 认知重构: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最坏情况真的那么糟糕吗?
问自己:“即使最坏情况发生,我真的无法接受吗?” 通常答案是否定的,这可以迅速降低焦虑。
?问题=机会
每一个让你焦虑的事情,其实都可能是成长的机会。如果换个角度思考,你会发现挑战反而能帮助你进步。
(2)长期策略:让自己变成“不容易焦虑”的人
1. 建立“低焦虑思维模式”
?提升抗压能力:把焦虑当作训练抗压能力的机会,反复适应后,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应对挑战。
?习惯“够好就斜:很多焦虑来自于追求完美,而实际上,“做到80分”就足够了,不要苛求100分。
?学会延迟焦虑:如果你很焦虑,不妨告诉自己:“我明再焦虑”。往往等到第二,就会发现问题没那么严重了。
2. 培养长期的内在安全感
?减少依赖外界评价:如果你的自信来源于外界的认可,你就很容易焦虑。学会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满足感,而不是依赖别饶看法。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每个人都会犯错,没人能掌控一牵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反而会让你更轻松地面对挑战。
3. 让大脑适应“不确定性”
?故意做一些“不可控”的事情:比如尝试新的爱好、去陌生的地方旅孝随机做决定,让自己适应不确定的感觉。
?练习“放手”:如果你习惯掌控一切,可以刻意让别人去做决定,看看结果是否真的会变糟。通常你会发现,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亲自操心。
结论:真正的“不焦虑”,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相信自己能解决”
“事情有解就不焦虑”是一个目标,但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因为我们不再遇到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办法。
焦虑不会让问题变得更容易,行动才会。
当我们学会:
把问题具体化(焦虑往往来自于模糊和不确定)
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