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证合理利润的前提下,尽量压低价格,提高竞争力。这个过程类似于**“逆向拍卖”**,即竞标者出价越低,越可能中标,但如果价格太低,可能导致亏损或难以履约。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最优策略通常是:
?选择一个略低于竞争对手但仍能保证盈利的报价
?提供最具吸引力的技术方案,提高评分优势
这一过程符合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在所有参与者都理性决策的情况下,最终的竞标结果会趋向一个稳定的最优解,即没有人有动力单方面改变策略。
2. 内部信息泄露:破坏公平竞争的博弈
当有内部人员泄露竞标信息(如竞争对手的报价、条件),游戏结构会发生变化,形成不完全信息博弈,并可能导致市场失衡。
(1) 受益者的最优策略(拥有内部信息的一方)
假设某个投标公司A得到了竞争对手b、c的报价,那么A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压低价格:比竞争对手的报价略低,以确保中标
2.夸大方案优势:在标书中强化自身优势,以提升评分
3.低价中标后提高利润:中标后通过修改合同、追加预算、降低质量等方式弥补低价带来的损失
这种策略短期内能够确保A中标,但从长远来看,会破坏市场规则,导致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竞争对手的困境(b、c等)
如果b、c等竞争者意识到市场存在内部信息泄露,他们可能采取两种应对策略:
?退出市场:如果无法公平竞争,部分公司可能选择不再参与竞标,导致市场竞争减少
?提高非价格竞争手段:如加大关系维护(公关手段)、提供额外回扣等,进一步加剧不公平竞争
(3) 招标方的风险
?短期损失:可能得到低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因为中标者为了弥补低报价,可能偷工减料或后期追加预算
?长期损害:优质公司退出市场,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Gresha’s La)现象,整体质量下降
这种情况下,竞标过程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竞争博弈,而更像是一种**“不完全信息的操控型博弈”**,最终导致:
1.市场效率降低:优质公司因不愿意参与不公平竞争而退出
2.劣币驱逐良币:投机取巧者更容易中标,最终行业标准下降
3.长期信任危机:如果这种行为被频繁发现,招标方可能会重新设计规则,甚至引入监管
3. 低价中标后不兑现:道德风险博弈
即使中标者成功压价中标,他们仍然面临履约问题。如果企业低价中标,但实际无法兑现承诺,形成典型的**道德风险(oral hazard)**问题,即:
?降低成本(使用次级材料、减少服务质量)
?推迟交付(延长工期,以谋取额外补贴)
?要求追加预算(以“不可预见因素”为由,要求增加资金)
这种博弈结构类似于**“机会主义行为博弈”**:
?中标方希望通过隐瞒真实成本,低价拿下合同,再通过后续操作弥补亏损
?招标方担心项目质量下降,但合同签订后,往往难以改变
最终,这种模式可能导致市场失衡,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即愿意遵守规则的公司竞争不过投机者,行业整体质量下降。
4. 解决方案:如何优化竞标博弈?
要减少内部信息泄露、恶意低价竞标等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提升竞标透明度
?采用双盲竞标(投标人无法看到对手的报价,评标委员会也不知道投标饶具体身份)
?采用电子竞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