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的情况下,参与者如何传递或解读信息。
?忠言者(提供建议的人)掌握更多的信息,比如企业顾问、投资分析师、老师、朋友等,他们可能比你更了解市场趋势、行业经验或你的不足。
?被建议者(听取忠言的人)信息较少,但却不一定愿意相信忠言,因为可能怀疑对方的动机,或者对自己已有的认知过于自信。
“逆耳”现象的博弈分析
?如果忠言对方是真实的(即利于行的),那么忠言者希望被建议者能听取建议,做出优化决策。
?但被建议者可能面临信号甄别的问题:忠言者是否真的在帮助自己?还是带有其他动机?如果忠言和自己的预期不符,人们往往倾向于忽略或抵制它。
现实案例:
?在投资市场中,金融顾问可能告诉客户要冷静,不要盲目投资,但客户可能觉得他们“过于保守”或“想让自己少赚”,从而忽视这些建议。
?员工向老板提出改进方案,但老板可能觉得这对自己管理方式是挑战,从而忽略它,即使该方案对公司有利。
2. 委托-代理问题(prcipal-Agent proble)
在委托-代理问题中,委托人(prcipal,如老板、选民)和代理人(Agent,如员工、政府官员)之间的信息并不对称,导致代理人可能不会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最佳利益行事。
?忠言者可以看作是希望代理人按照最优策略行动的人(比如智囊团、顾问、下属)。
?被建议者(代理人)可能由于短期利益、面子问题或自尊心而抗拒这些忠言。
案例:
?政府与选民:经济学家可能告诉政府,短期内减少财政补贴能带来长期经济增长,但政府官员为了选票,可能不会采纳这些“逆耳”的建议,而是继续短期内讨好选民的政策。
?企业管理:公司管理层可能因短期业绩压力拒绝工程师的创新提案,尽管这些提案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
3. 有限次博弈 vs. 无限次博弈(Fite vs. Infite Repeated Gas)
在博弈论中,决策者在短期博弈和长期博弈中的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
?短期博弈(一次性博弈):如果一个决策者只关注短期利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拒绝忠言,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短期成本(如自尊受损、形象受损、额外努力)。
?长期博弈(重复博弈):如果决策者考虑长期收益,他们更有可能听取忠言,因为这能提高长期回报(如更高收益、更好的人际关系、更稳健的发展)。
案例:
?短期导向的企业可能会无视长期利益,比如企业领导不愿听取员工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因为短期内它不会带来明显利润。
?长期导向的企业会倾向于听取忠言并不断优化,比如日本丰田公司长期以来鼓励员工提建议,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4. 纳什均衡视角:忠言的接受与拒绝
在一个博弈环境中,人们的策略会达到纳什均衡,即在所有参与者都没有动机单方面改变策略的情况下,系统达到的稳定状态。
?均衡1:拒绝忠言 → 如果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受批评性建议,提供忠言的人可能会减少提供忠言的意愿,最终导致社会整体上缺乏建设性批评。
?均衡2:接受忠言 → 如果社会鼓励理性思考和批评性建议,长期来看,听取忠言将成为理性的选择,个人和组织也能做出更优的决策。
现实例子:
?在学术界,同行评审制度就是为了避免信息偏差,让研究者能够听取“逆耳”的批评并改进论文,从而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在企业管理中,谷歌、苹果等公司都有内部反馈机制,鼓励员工发表批评性意见,以优化产品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