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壮阔历史画卷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英勇无畏的战斗历程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它的诞生、发展、征战与长征,不仅是一部充满艰辛与牺牲的奋斗史,更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关键篇章,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组建背景与初期历程
(一)诞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革命处于复杂而艰难的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妄图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为了整合革命力量,增强红军的战斗力,应对敌人更为残酷的进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对各苏区的红军武装进行整编。湘赣革命根据地(湘赣苏区)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苏区)的地方武装,因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且具有顽强的革命意志,成为组建新军团的重要力量,红六军团应运而生。
(二)组建过程
1933年6月中旬,遵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湘赣苏区主力红军和湘鄂赣苏区主力红军一部在永新县正式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直属中革军委领导。军团组建初期,中革军委计划将湘鄂赣苏区的红十六军改编为红十六师,并调归红六军团建制,但因种种原因,红十六师未能前来湘赣苏区,该计划未能实现。实际上,当时红六军团所辖部队主要是由湘赣苏区红八军改编的红十七师,以及由湘鄂赣苏区红五十二师改编的红十八师第五十二团 。不过,军团组建初期,并未立即组建完整的领导机构,暂由红十七师首长统一指挥。其中,红十七师师长为萧克,政治委员由蔡会文兼任,参谋长是李达,政治部主任为李朴。
(三)早期战斗
红六军团成立后,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当时,国民党军队即将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红六军团肩负起配合红一方面军作战的重任。从1933年8月上旬开始,红六军团在永新、莲花、宁冈和茶陵地区,与数倍于己的敌军频繁交锋。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红六军团的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敌人,为红一方面军的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战略上保障了中央苏区的侧翼安全。
二、西征:为中央红军探路
(一)西征决策的下达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形势愈发严峻,国民党军队主力深入苏区腹地,对中央苏区形成分割包围和严密封锁之势。湘赣苏区作为中央苏区的侧翼,处境也十分艰难。7月,湘赣苏区的中心区域被敌人占领,红六军团被迫转战到永新东南的牛田、津洞一带,面临着被敌人层层封锁和紧缩包围的危险,粮食及物质供给也陷入尖锐困难,红军及苏区的扩大受到极大限制。
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革军委向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发出训令,决定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并创立新的苏区。训令指出,红六军团此举的目的在于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辅助中央苏区之作战;最大限度地保存六军团的有生力量;确立与红二军团(1931年3月改称为红三军)的可靠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的前提。同时,训令对组织领导作出规定,任命任弼时为中共中央代表,随军行动,并与萧克、王震三人组织六军团的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主席。训令还详细规划了预定转移方向和计划:第一步到桂东地域,发展游击战争;第二步到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发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新的苏区;第三步渡过湘江,向新化、溆浦两县间的山地发展,并由该地域向北与红3军取得联络。
(二)西征前的准备
任弼时和军团领导人接到训令后,立即展开了紧张而全面的西征准备工作。首先,根据中央指示,正式成立以任弼时为主席,萧克、王震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红六军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