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坚定地向前挺进。在漫长的征途中,他们克服了饥饿、寒冷和疾病的困扰,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在1934年10月24日,到达了印江木黄。
这一刻,历史在此定格,红二、六两军团在印江木黄镇胜利会师。当两支队伍的战士们紧紧握住彼此的手,当欢呼声和呐喊声响彻云霄,这一刻,所有的疲惫和艰辛都化作了胜利的喜悦。这时,红三军也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这一会师,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汇聚,为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两军会师后,迅速成立了由贺龙同志任总指挥、任弼时同志任政治委员的指挥机构。在新的领导集体带领下,他们高瞻远瞩,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了坚守黔东、挺进湘西的战略方针。在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敌人的疯狂反扑和围剿。但红军将士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在陈家河战斗中,红军巧妙设伏,一举歼灭大量敌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忠堡战斗中,红军将士们不怕牺牲,勇猛冲锋,成功打破了敌人的围堵。他们在这片新的革命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扞卫着革命的果实,有力地配合了中央工农红军的胜利长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了让红军的丰功伟绩能够世世代代被传颂,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学习和发扬红军的光荣革命传统,印江县委、县革委毅然决定在木黄修建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1977年12月10日,在凛冽的寒风中,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期望与敬意的工程破土动工。修建过程中,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建筑工人们不畏严寒酷暑,日夜奋战在工地上。他们精心挑选每一块砖石,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每一次挥汗如雨,每一次精心雕琢,都饱含着他们对红军的敬仰之情。许多当地的群众也自发地加入到建设中来,为工地运送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大家齐心协力,只为早日建成这座纪念碑,向红军先辈们致敬。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1979年7月1日,这座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纪念碑终于落成。它高高矗立在长满青松翠柏、风景秀丽的将军山上,碑高14.2米,底座宽7米,厚7.1米,稳稳地扎根于大地,仿佛是红军精神的象征,坚不可摧。16级台阶通向纪念碑,象征着红军走过的艰难历程和不断向上的奋斗精神。周围护以栏杆,整个碑基共占地162.5平方米,其保护范围为166.5亩。碑的造型独具匠心,仿若两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在岁月的长河中猎猎作响,这不仅象征着红军的团结与胜利,更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它将永远飘扬在人们的心中。纪念碑上刻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的亲笔题字:“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十九个笔力苍劲雄厚的大字,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与力量,镶嵌在碑体上,熠熠生辉,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隆重的落成典礼在木黄镇举行,这一天,木黄镇热闹非凡,宛如一片欢乐的海洋。省内外一些单位纷纷发来贺电、贺信,字里行间都表达着他们对这一重要时刻的祝贺与敬意。中央有关部门和四川、湖南苏区的代表,省内有关单位和印江县、区、公社的代表及当地干部、群众两万多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曾亲身经历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对红军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心前来;还有天真烂漫的孩童,他们是革命精神的未来传承者。
人们兴高采烈,喜气洋洋,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现场载歌载舞,身着民族盛装的演员们,用欢快的舞蹈和嘹亮的歌声,表达着对红军的崇敬和对革命胜利的喜悦。舞蹈中,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仿佛再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身姿;歌声中,那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诉说着对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