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北伐
(完了吧三角洲,感觉没啥意思)
兴华三年,夏。
北方汉军正式动兵了。
先是屯兵高邮州的第五师,接着凤阳府的第二师、光州的第七师,三路大军水陆并进,发动北伐。
经过了年初扩军以及阅兵整编后的汉军,又变得不一样了。不仅军队规模变得更大,而且编制上也更加正规化。
前几年的汉军虽然明确了师镇团营,并且全面装备火器大炮,开始往近代化军队快速过渡。
但也因为过渡的速度太快,没有一点缓冲时间,再加上汉军几乎连年打仗,导致各路汉军还是保留了很多旧式军队的陈规习惯。
今年汉军全面扩军,正规军的编制一次性扩充到了十三万人,而且后面还要继续扩军,起码扩军二十万才会停下。
聂宇遂即下旨兵部和都督府,对军队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现有的番号编制保持不变,但新增了骑兵师、山地师番号。
同时海军地位得到抬高,海军和水师之前是平起平坐,但今年以后,水师并入海军下属,水军都督府和海军都督府合并,改为海军大都督府。
然后,还有“师镇团营”四级编制,这是基本军制,没有更改,但文教官制度的变化却是很大。
此前的文教官,虽然汉军各师都有配置,但这些文教官在各师的数量不定,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编制。
只是约定俗成在汉军各师都分了一些,协助做些军队士兵的思想工作,战前鼓舞士气,甚至攻下某个城镇后临时充当安抚百姓的文职官员。
今年的军制改革下,文教官制度得到正式确定,下放到每营必须有一名文教官。
按照汉军如今的扩军速度,要扩军到二十万正规军的话,那光是文教官就要有起码2000人,约等于汉军一个正规镇的人数。
用来培养文教官的讲武堂,已经分别在湖广、江西、安徽等省设立,就连闽粤都有了汉军的讲武堂。
而且,所有汉军师镇的旗号,正式统一为赤色汉字旗,不允许再有以师镇武将姓氏为旗号出现。
这当然不是聂字在针对杨遇春,杨遇春归顺之前的汉军,因为军队规模太小,就那么几路师镇,所以各路汉军武将用自已的姓氏代替番号大纛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本身也是中国古代军队的老传统,若是武将本身很厉害,甚至威名赫赫,那还能达到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