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国号 年号
“国号大汉。”
聂宇看着内阁递送上来的国号拟定奏章,对此倒是没觉太多意外。
国号大事,肯定不可能几个人简单开小会,就能言而定,又不是称王那时候了。
登极称帝,一切都要慎之又慎,就算历史上的那些草头皇帝,他们的国号基本也都能找到对应出处。
聂宇和内阁只是商议定下了几个备选国号,而后将这些备选国号下发到百官手上,让大汉百官各自进行不记名投票。
聂宇手中奏章也详细记下了每个国号的票数:“大汉27票、大楚25票、大明17票、大周10票、大和……”
只看票数的话,大汉和大楚两个国号最有市场,甚至大楚只比大汉缺了两票。
这是当然的,大汉从湖广之地起家,官僚构成里出身湖广的高级官员非常多,所以对家乡的大楚国号,以及用了五年,早已根深蒂固的大汉国号都有很强的归属感。
就这,大明还能得17票,足可见大明在伪清时期的政治影响力,确实是不容小觑。
难怪朱三太子都七十多了,还能把康麻子吓得死去活来,甚至好不容易杀了,后头又源源不断“复活”了新的朱三太子。
聂宇特地往后看了看,没有邓显鹤提出来的“大乾”国号,也没有自己特地要求加上试试看的“中华帝国”。
果然,这两个国号被百官选择性无视了,不无视不行,这俩国号对大汉百官而言,简直一个比一个胡闹。
国号“大乾”,乾字为天地,取天地为国号,这像话吗
中华帝国,别说百官了,内阁都觉得离谱,大王怎么会想到起这么个国号出来
中华本就有中国的意思,而且立意的时间非常早,早到汉朝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中华的概念。
宋朝时期周边列国强敌环伺,军事和民族压力山大,有个叫石阶的读书人专门为此写了一篇《中国论》,明确提出了中国就是中华,就是华夏的概念。
说人话就是,中华是中华,你们这些契丹、党项蛮子,别以为占了几块中华领土,就可以自称中华了。
聂宇要拿中华帝国做国号,基本等于是商人先用做了件服,售卖的时候就给服命名为。
聂宇读完奏章里的国号票数,心里倒也难得松了口气,兜兜转转大汉又绕回了大汉,这个当初为了反清定下的-杆旗号,就这么成了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