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秒,19.321秒,他的白胎已经使用6圈,现在剩余17圈。”
“他的圈速在1分39秒左右,你需要注意kii,他还在你的drs区里。”
“ok。”
吴轼应道后,看了眼后视镜,知道暖胎圈没有暖胎的机会。
kii的绝对速度即使没有维特尔快,却也不是能够小觑的。
不过好在乔纳森前面也说到过,kii认为中性胎和软胎的感觉差不多。
那么现在,吴轼认为他要告诉kii,为什么他觉得中性胎比起软胎有着巨大的劣势。
在这条赛道上,每多一点的抓地力,就能够支撑他跑出更为极限的圈速。
来到5-7号弯,上上套软胎时,他顾忌轮胎管理,让了速度,最后被维特尔轻易赶上。
现在,他不需要顾忌了,守住kii再差也是领奖台。
下坡带来的势能转化为动能,赛车的加速性能仿佛得到了优化,压过5弯边线,轮胎略微沾染沙子,不过仅仅滚动三圈,沙子的影响就消失了。
这期间不能输出动力或转向,而一旦过来,那么就可以开始输出了,精准到极致的把握,不像是人能够做到的操作。
依靠更极限的走线与给油,吴轼更快杀入了6号弯的凸弯心,而后再左转吃进7号弯。
行云流水的操作,又拉开kii0.2秒。
可以预见,在9号弯之前,吴轼就可以拉到1秒的差距。
“这是排位赛的跑法了吧。”
“kii追啊!怎么没追呢”
有观众不解。
这种极度细微的抓地力利用,没有人能够看出来,哪怕放到数据平台上分析,不去特意甄别,也难以发现端倪。
这就是吴轼能开着第三快的车次次跑进排位前三的原因!
吼!嗡咔咔!!
更大幅度和更快的转向,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每到转弯的时候,吴轼都得憋口气,抵抗g力。
三场比赛过去,他已经更为适应f1的赛道压力了。
8号弯,吴轼晚刹车入弯,轮胎冒出几缕白烟,轻微的锁死并非失误,而是尽可能的利用了抓地力。
如此伤胎的跑法,也就这一圈敢这样了。
簌簌唰!
8号弯一过,直道飞速。
“很好!kii没有吃到你的drs。”乔纳森说道。
吴轼却并没有放松,吃不到drs,还可以吃到尾流啊!
所以他必须加速再加速!
电池的电量完全没有必要在这圈节省。
吼吼!!!
嗤嗤!
10号弯后的大直道上,吴轼车尾拉起漂亮的、一连串的火星子。
嗡嗤嗤嗤!
11号弯前重刹入弯,赛车转向一步到位,直接指向了12号弯,没有丝毫的调整,让威廉姆斯又快了法拉利细微。
差距就是在这其中逐步积累的。
等到13号弯的时候,kii已经被拉到了1.2秒,连等会儿大直道上的尾流都难以完全吸到了。
乔纳森每隔一个小计时段,都会给吴轼报上kii的差距。
吴轼则根据这些差距来考虑极端的控车,他不仅要快,还要快的合理,正赛毕竟不是排位赛,轮胎管理永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3号弯后的大直道,法拉利在尾速上相较于威廉姆斯并没有优势。
而等到14、15号弯,本来应该是法拉利的优势弯道,却见吴轼完全没有让kii追近丝毫。
嗡吼吼!!
引擎咆哮,吴轼疾驰冲过发车直道。
圈速,1分36秒521。
相应的,kii圈速,1分37秒435。
最快圈落在了吴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