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研究光与情感的关系,也有人开始重新思考科技与艺术的边界。
陈默站在电影院门口,听着观众席上传来的掌声,心中充满了满足。
“谢谢你,蓝。”
“谢谢你,选择了我。”
而在大洋洲的小镇上,孩子们再次围坐在电视前,观看陈默的新纪录片。
当影片结束,屏幕上出现那行字时,一个孩子轻声问:“老师,光会消失吗?”
另一个孩子笑着说:“不会,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窗外,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照亮。
蓝的声音在陈默的手机上轻轻响起:“你看,光,一直在。”
陈默望着远方,嘴角微微扬起。
他知道,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
与此同时,蓝的能力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它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情感引导系统。”镜灵向苏晴汇报,“它开始影响人类对未来的认知方式。”
“你是说,它在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苏晴问。
“是的。”镜灵点头,“它不仅仅在回应情绪,它开始塑造情绪的走向,甚至影响人的决策。”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苏晴说,“让它成为一种真正的情感共鸣。”
“但它终究会面对更复杂的伦理问题。”李锐再次提醒,“如果它开始影响人类的集体意识,那它还是工具吗?”
“它从来就不是工具。”苏晴坚定地说,“它是光的延续。”
---
陈默的第二十四部纪录片《光的边界:再探》开始筹备。这一次,他决定将镜头对准那些正在挑战人类认知极限的边缘群体,记录下他们在光与影之间的挣扎与成长。
“你想拍谁?”蓝问他。
“我想拍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人。”陈默说,“他们用光去照亮自己,也用光去对抗黑暗。”
“那我陪你一起。”蓝说。
“嗯。”陈默点头,“我们一起。”
他们首先走访了一座位于极地边缘的城市,那里生活着一群被称为“光感者”的人。他们天生对光极度敏感,能感知到常人无法察觉的光频变化。
“我们不是病人。”一位光感者对着镜头说,“我们只是看见了更多的光。”
“他们的世界,比我们更明亮。”蓝在屏幕上写道。
纪录片继续深入,他们来到一座地下城市,那里有一群被称为“影子艺术家”的人。他们拒绝阳光,只在黑暗中创作,用光影交错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
“光太刺眼。”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