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更利索,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开心果”
和“小尾巴”
。
他对哥哥的崇拜与依赖与日俱增。
张诚学习间歇,会耐心地教他认更多的字,读简单的绘本,或者用木棍在地上画些有趣的图形,引导他进行最基础的数学启蒙。
兄弟俩一个教得认真,一个学得专注,那温馨的画面常常让家人看得会心一笑。
年夜饭比起去年,桌上多了几样硬菜,显示着这个家庭在经济上的略微改善。
这改善,固然有张建军辛勤打工的功劳,也与张诚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
他曾“无意”
间向母亲提起,城里人似乎更喜欢某些品相的杂粮,建议家里明年可以试着多种些;也曾“偶然”
从书中看到更科学的家禽养殖方法,让家里的鸡鸭成活率提高了不少。
这些微小的改变,汇聚起来,便是实实在在的家庭收入的增加。
团圆饭桌上,气氛比去年更加融洽和满足。
家人谈论的重点,依旧围绕着张诚。
“诚娃,下学期是不是就该上初中了?”
爷爷张满仓抿了一口小酒,满脸红光地问道。
虽然孙子跳级如家常便饭,但想到他可能即将去镇上读初中,老人心里既骄傲又有些不舍。
“嗯,按进度,应该是。”
张诚点点头。
以他现在的知识储备,直接参加中考都绰绰有余,去镇中学读初一,不过是走个过场,为了一个合理的身份过渡。
“哎呀,那可得住校了!
娃还这么小……”
奶奶立刻担心起来,夹了一大块肉放到张诚碗里。
“娘,您别担心,镇上中学条件还行,再说诚娃懂事,能照顾好自己。”
张建军虽然也心疼,但更支持儿子求学。
“哥,你去镇上,带上我呗?”
小张磊扒着饭碗,眼巴巴地看着哥哥。
众人被小家伙逗得哈哈大笑。
张诚摸了摸弟弟的头,温和地说:“磊磊还小,要在家陪爸妈和爷爷奶奶。
等哥放假就回来陪你,教你认字。”
母亲李秀兰看着儿子,眼神复杂。
这一年,儿子长得更快了些,虽然依旧比同龄孩子瘦小,但眉宇间的沉稳之气愈浓,那双眼睛看人时,总让人觉得心里透亮。
她能感觉到儿子身上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似乎精力比以前更旺盛,很少生病,脸色也红润了许多,但她只当是孩子长大自然强壮了,并未深想(这自然是体质提升药丸的持续效果)。
她只是轻声叮嘱:“去了镇上,一个人在外,万事小心,吃饱穿暖,学习别太累着。”
家人的关怀如同冬日里的暖阳,包裹着张诚。
他一一应下,心中暖流涌动。
除夕守岁,窗外是零星的爆竹声和漆黑的寒夜,窑洞里却灯火通明,温暖如春。
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吃着糖果瓜子,说着闲话。
张诚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兴奋难眠,他靠在炕角,就着灯光,依旧捧着一本书安静地看着,偶尔抬头参与一下家人的话题,或者解答弟弟提出的、在大人看来稀奇古怪的问题。
他的平静,与窗外隐约传来的、别家孩童嬉闹追逐的喧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家人早已习惯,甚至觉得,有这样一个沉静聪慧的儿子孙子哥哥坐在身边,连带着这守岁的夜晚,都多了几分书香门第般的安宁与祥和。
新年钟声(收音机里传来的)敲响时,张诚放下书本,和家人一起走到院里,看着漆黑天幕上骤然炸开的、邻村燃放的稀稀拉拉的烟花。
光芒明灭,映照着他稚嫩却无比沉静的脸庞。
过了这个年,他就六岁了。
回顾过去一年,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汲取着知识的养分,点亮了数学科技树的第一级,初步改善了体质,积分系统也开始挥作用。
虽然在外人看来,他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