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高句丽与百济素来交好,共同图谋新罗。儿臣推断,渊盖苏文为转移国内矛盾,极可能迅速挑起对新罗的战事。”
“以新罗国力,断非高句丽与百济联军的对手。”
“一旦新罗被吞并,高句丽的国力非但不会因内乱受损,反而会更上一层楼。”
“届时,手握开疆拓土之功的渊盖苏文,其地位将稳如泰山。”
“那么下一步,他很可能就会把目光投向辽东,不断蚕食我大唐疆土。”
李想所掌握的情报远比在场众人详尽,这番分析有理有据,几乎预见到了未来的走向。
魏征闻言,脸上难得露出笑意:“听燕王殿下的意思,是赞同对高句丽用兵了?”
“燕王殿下,半岛局势,当真如你所言这般险恶?”段志玄收起了看热闹的心态,皱眉问道。
他虽不愿轻启战端,但若战事关乎国运,作为武将,他责无旁贷。
“正是!”李想语气坚定,“环顾四方,如今对我中原百姓为祸最甚者,便是高句丽。”
“隋炀帝三征之事,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阴影。若不趁渊盖苏文立足未稳之际,以雷霆之势将其击破,日后再想征讨,只会愈发棘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又沉了几分:“而且,根据定襄商会与蒲罗中传回的消息,西边大食人的势力正迅速扩张,离我大唐越来越近。”
“未来十年,大唐真正的劲敌在西方。我们必须在此之前,彻底扫清东方的威胁。”
长孙无忌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不必急于一时。高句丽目前对大唐构不成直接的威胁。”
“从长远战略看,两国之间必有一战,但眼下大唐正值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将战事稍作推迟,集中精力于内政,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
他的这个立场,恰好与李想的主张相悖。
当然,也不能说长孙无忌的观点全无道理。
然而,一直静坐不语的李世民,此刻却微微蹙起了眉头。
“赵国公所言,确有其理。但是,高句丽与其他邦国不同,若我大唐能将其一举荡平,其背后的意义将是无可比拟的。”
中书令杨师道眼尖,捕捉到了李世民一闪而过的神情,他判断出皇帝心中已有征伐之意,于是,一直沉默的他立刻出列附和。
他并不畏惧因此得罪长孙无忌。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尽管需时常避讳与前隋皇室的瓜葛,但作为地位仅次于五姓七望的顶级门阀,他自有其底气和影响力。
“陛下圣明!隋朝无道,我大唐顺天应人取而代之。当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皆以惨败告终,致使河北一带的军民至今仍心有余悸,视高句丽为不可战胜之敌。”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