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老师教八十多个学生,“许思远惊讶道,“那工作量得有多大?“
“是很大,“刘校长苦笑道,“但也没办法。这里条件太差,年轻老师都不愿意来。我们三个都是本地人,离不开这片土地,也放不下这些孩子。“
秦渊仔细观察着教室里的设施。课桌椅大都是七八十年代的老式木制桌椅,很多都已经破损了。黑板也是很老旧的那种,表面坑坑洼洼的,写字都不太清楚。教室里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连一台电脑都没有。
“冬天取暖怎么办?“秦渊问道。
“生火盆,“刘校长指着教室角落里的一个铁盆,“烧木炭。但是烟很大,孩子们经常被熏得咳嗽。而且木炭也要钱买,经费紧张的时候,就只能忍着冻了。“
秦渊的心又沉了几分。
参观完教室,刘校长带他们去看办公室。所谓的办公室,就是一间十来平米的小房间,三个老师共用。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个破旧的文件柜。
“这就是我们的办公室,“刘校长有些不好意思,“也是我们的休息室。中午吃饭也在这里。“
“学校没有食堂吗?“许思远问道。
“没有,“刘校长摇头,“我们想建,但是没钱。而且就算建了食堂,也没钱请厨师,没钱买食材。所以孩子们都是自己从家里带饭。“
“带什么样的饭?“秦渊问道。
“等中午你们就能看到了,“刘校长叹了口气。
上午的课很快就开始了。秦渊和许思远站在教室后面,听着刘校长讲课。
刘校长讲的是五年级的语文课,内容是朱自清的《春》。他讲得很认真,很投入,虽然没有多媒体设备,但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春天的景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着春天的美好。
孩子们听得很专心,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虽然他们穿着破旧,虽然他们营养不良,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强烈,那么纯粹。
看着这些孩子,秦渊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候,他也是在这样的山村学校读书,也是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是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走出了大山,成为了一名军人。
而现在,这些孩子需要同样的机会。
中午十二点,下课铃响了。孩子们纷纷从书包里拿出自己带的午饭。
秦渊和许思远站在教室外,看着这一幕,心情越来越沉重。
孩子们的午饭,大都是用破旧的饭盒或者塑料袋装着的。打开一看,几乎都是同样的内容——白米饭或者杂粮饭,配上一小撮咸菜。
有的稍微好一点的,会有一点青菜,但也只是用水煮过,连油都没有。
至于肉,更是想都别想。秦渊看了一圈,八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人的饭盒里有肉,甚至连鸡蛋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