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的瞪了一眼在场的其他人,有一个算一个,估计都用这样的手段。
无非是利用了义田、学田,既然能排在最前面,肯定是转换了田地性质,从而达到免税的效果。
秦泽还想着叭叭,但被景帝一把捂住嘴。
秦泽:“??”
行吧,嫌我太烦了?
【义田与学田属于是特殊用途的公田,期间收入用于教育或者是救济,因此得以免税。
这可不就让这群达官贵族的找到了途径,以宗族的名义买田,再通过手中的权力改变其田地的性质。
义田与学田在建立之初是主要用于帮助救济的,就像是文帝登基初期的大旱,天灾等,其中义田与学田就贡献了不少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义田与学田可谓是利大于弊,但随着发展,其中也有不少借着义田、学田捞金的。
虽然在名义上归当地的官府使用,但实际上还是由其宗族掌控,包括义田、学田的所有收益还是归宗族所有。
愿意捐钱的时候就捐点,还能得到名声,其实要按照景帝时期的税收,那收归国库的钱是远远超过他们所捐的钱的。
等同于变相用着大梁国库的钱给自己赚好名声,甚至于在买卖田地的时候,都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到官府所组织的开荒地。
美其名曰是为仁慈之心的优惠。
制度是个好制度,但到最后不免的被利益熏心的人用来谋取私利。
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帝即便是想要改变种植方式反而先从土地分配上下手的原因。
不然即便是改变了种植方式,普通的大梁百姓获利不多,反倒是这群达官贵族获利的最大。
据说本来文帝没想到这事的,但奈何文帝大方,改了税收,从土地方面获得的税收几乎是锐减。
按照文帝的计算那怎么也不应该这么少,结果一查,什么几千亩地都变成了义田、学田,那他还能收上来才怪。
真正的大头都是不交税的。
当然税只是一点,还有就是教育,科举取士之后,知识打破阶级,底层人数众多,自然也不缺少那万里挑一的人才。
只是苦于无钱无门路读书,而现在门路解决了,就剩下钱,即便是读书不要钱,可县学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
这个时候学田就发挥了他的作用,资助天资聪慧之人科举,一旦中举,这类的学子在朝廷无人可靠。
而资助他的宗族自然是他最好的依靠,两者达成利益团体。
你加入我,我帮你提供资源,人脉,你发达后继续反哺宗族。
如此反复,才有千年世家之称】
{还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主打的就是一个“合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