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包括五音不全、鼓舞、斡旋、钟乳等等的这些词汇,全部都是出自编钟,这个乐器上的。
很多人都说,种花家的音乐是只有宫、商、角、徵、羽这五音,这是不对的,种花家的音乐一直都有七个音阶。
种花家的音律,宫、商、角、徵、羽,对应的1、2、3、5、6,这个五个音阶被称为正音,而另外两个音阶是变宫和变徵,对应的是4和7,被称作小音。
因为这变宫和变徵这两个音,是会有变化的,所以就被称为“不登大雅之堂”,也被形容为意志不坚定,一般在正式的场合,是不会用这两个音阶的,只有在“小调”中才会使用。
五音是中正、大气、平和的正音,是雅乐,是在正式场合使用的音律。
变音是类似一些情绪上的转换,像是现在一些人玩儿的烟嗓、哭腔,这在当时都属于是靡靡之音,根本就登不得大雅之堂,进不了正式场合。
比如,在战国策中曾写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
这就是变宫和变徵,所起到的作用,嗯,倭国的很多传统音乐,还是多在使用这些小音,不信大家可以随便搜搜听听!
欧洲那边的、所谓的现代音乐,其实就是直接把种花家的音阶“拿”过去用的,甚至连改都没改。
这样说可能有些人会不相信,觉得咱们是在吹牛,但咱们是有确凿证据的,在豫村舞阳贾湖村的骨笛,可以证明远在八九千年前,咱们的老祖宗使用的乐器上,就已经是七个音了。
然后又要说到五音不全这个词了,这个词的出现,是在西周早期。
周灭商之后,为了证明自己是正义的,所以就无所不用其极的去抹黑商,既然商都如此的残暴不仁了,那怎么可以把商,这样一个字用在美妙的音律上呢。
于是,那时候在西周的、正式场合演奏的乐曲中,就只有四个正音,也就是“宫、角、徵、羽”。
商呢?商没了啊,所以就出现了“五音不全”这个词。
顺便说一下,刚才提到的那几个词,比如,鼓舞。
鼓舞可不是敲鼓和跳舞,实际上,在编钟上,下部被敲击的地方,叫“鼓”,被敲击后,从编钟上部发出声音来的地方,叫“舞”,组合起来,这才叫“鼓舞”。这个词指的是,编钟的使用和发声方式!
还有,斡旋。
斡旋,也分为斡和旋,斡,是指编钟上面,挂起来的那个“孔扣”,孔扣所在的地方叫做“旋”,组合起来就有了“斡旋”这个词。
斡旋,起到的是“调解”,挂编钟的架子和编钟之间“关系”的作用,现在的居中“斡旋”,也是类似的意思。
其所“斡旋”的对象,也只不过是将编钟的架子和编钟,换成了人和势力罢了!
钟乳,这个词就更好理解了,其实这个词指的,就是编钟上突出来的、那一堆类似乳头的小型柱状凸起物,溶洞中的钟乳石,也是直接借用的这个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