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之险。
百姓渡河,危险艰难,每行一次,皆如赴生死之约,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此情此景,深深触动了观世音菩萨之悲悯心肠。
观世音菩萨轻叹一声,道:
“苦海无涯,桥梁即法舟。”
“我当为此方黎庶解此断途之苦厄,使两岸通途,百姓安乐。”
“也可借此机会,点化此地生灵,使其多生善念。”
金蝉子道:
“观音大士有如此善念,金蝉子自当配合。”
然观世音菩萨与金蝉子,皆为出家人。
出家人奉行清净生活,戒除淫欲并节制饮食,不着香华鬘及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
其平日里身无太多钱财,所需之物,大多靠向人化缘而来。
佛门戒律森严,金蝉子更是持戒谨严之和尚,何来那筑桥所需之万贯金钱?
二人一时陷入沉思。
随后。
观世音菩萨与金蝉子商议一番,遂决定“化缘”修桥,以方便百姓渡河,解百姓于倒悬之苦。
并借此点化此地生灵,弘扬佛法。
……
于是。
观世音菩萨眸光流转,心念微动。
……
却说这泉州之大河上,不知何时飘来一条渔船。
船上立着两位人物,别具一番景象。
船尾,是一位满面风霜、皱纹深深刻入古铜色面庞的老艄公。
船首,则是一位布衣荆钗的妙龄渔家女。
此渔家女年方二八,身段窈窕轻盈,其姿容之清丽脱俗,竟如清水芙蓉,天然雕饰。
其面如皎月,洁白无瑕;眸含秋水,波光潋滟;眉黛如远山含翠,秀丽婉约;樱唇一点,娇艳欲滴。
即便此渔家女身着粗布素服,亦难掩其骨子里透出之那份空灵仙韵。
其美貌,直令岸上喧嚣都为之一寂,众人皆屏气凝神,目光皆被其吸引。
此乃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之化身——渔家女“余兰儿”。
而船尾操持船桨之老艄公,正是金蝉子所幻化。
只见船首挂出一方粗布白幡,上书几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