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都不好使啊!总而言之,便宜是有的,但真正的好处,你在供销社没点关系,你见都见不到。
除了这些基础的日用品啥的,她额外买了两罐麦乳精。
讲真这玩意儿她上辈子见都没见过,毕竟也就这些年流行,正好是他们最穷的时候,吃点饱饭都难,还想啥营养品,白日做梦都梦不到。等到九十年代后了,家里男人出去打工总算挣了点钱了,可以买点这些吃饱饭后的滋补品了,可那时候流行的是豆奶粉,家家户户逢年过节走亲送礼一包豆奶粉就顶顶够面子了。不管老人小孩,都知道喝豆奶粉补营养。再往后,重孙子出生,那时候就完全是牛奶和奶粉的天下了,送长辈送小孩儿,一提牛奶或是一罐奶粉,都是稀松平常。所以别说见过,她是压根儿都不知道还有麦乳精这东西。
这辈子最开始还是于书彬给他们寄过来的,那时候是她刚生了老二不久,于知青回城后,两边不是一直都还保持着联系吗?他们给人寄腊肉香肠灰包蛋啥的,人于知青也给他们寄一些城里的东西过来,麦乳精也是其中之一。当时她只知道这东西喝了补营养,尤其是小孩儿,如果母乳不够的话,喝这个麦乳精比喝米汤糊糊强。还是这回自己上了省城供销社见到了,才知道这东西是真贵啊!怪不得他们那山里就没农村人见过这东西呢,实在是贵啊!
只是想到上辈子早都没了的弟弟这辈子有后了,又刚送了货手里结了点钱,她就咬咬牙还是买了两罐。回到家呢,又有些小心思,之前去河口公社送东西的时候就没把这送过去,倒不是后悔了舍不得,纯粹就是怕弟媳妇早早就给开来吃了。
现在听到说唐翠仙生个儿子有八斤,这在这年代属实是绝对的巨婴了,也不知道吃了多少好东西才能把胎儿养这么大。杨妙华就觉得庆幸,好在自己没把这东西送过去,那点小心思这回还算歪打正着了。不然就以弟媳妇这个吃法,多少都得吃点进去,那孩子不得更大?不好生不说,关键这生产一旦出了事,谁知道人心里会不会觉得是你送的东西搞成了这样的?
有时候这人情往来,不是说就要把人故意往坏了想,而是你得早早就设想到坏的结果,并且为了避免这种结果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才有利于长久的往来。举个例子,邻里之间,你买了车,出门啥的顺路就捎带邻居朋友,让人免费搭顺风车,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万一发生意外出了车祸呢?这责任谁担?到时候你得负责任赔钱不说,这原本好好的邻里关系也得彻底打水漂。所以,预设最坏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拒绝别人搭顺风车,看似不近人情,但长久下来却是利人利己还最有利于保持和谐关系的。
杨妙华一路上想七想八的,联想到前世很多新闻啥的,也给自己敲了个警钟,有时候,还真不能自以为是盲目地付出一片好意,不出事还好,出了事,哪怕不用你负责任,可别人心里多少也会留根刺,那多影响人际关系。
不过这一切思量,等到了贺家的时候,她都又放到了一边,赶紧着放下东西,进门看到徐中医也赶紧去问情况。
唐翠仙说是生了一天一夜,准确点说应该是一夜一天,她在前天下午就发作了,赶紧找了接生婆过来,一直守到半夜都不生,接生婆中途还跑去别家接生了一个,天亮回来看她还是生不下来,才有些慌了,用了自己平时接生的那些法子也没用,聂菊芳赶紧去找了赤脚医生,又打发同样急得六神无主的贺希光去公社卫生站请大夫,都没用,急得一家子都顾不上煮晌午,聂菊芳亲自去找人借了驴车又花钱请人去红旗公社请的徐中医。
所以这时候徐中医都还没走,他是昨天下午被聂菊芳找人请来的,来了就把脉开药,后来唐翠仙顺利生产了,人也虚弱,聂菊芳又留他住了一晚,中途又给开了药,一夜过去,唐翠仙的情况还算稳定。聂菊芳才有心找人给亲戚朋友的报喜讯,然后徐中医他本来早上就要走的,聂菊芳怎么能就这么让人走了?那不是太不懂礼数了吗?所以又苦留他吃晌午,给安排了好酒好菜感谢,然后又请他开了一些养身体的汤药,询问怎么保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