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不同,他的站位就要高很多,明白上级如此安排陈江,必然有着深层次的考虑,所以他本来还以为陈江会对此安排不开心,想要开导一番。
没想到陈江如此豁达,对此根本不在意,这倒是令他有些吃惊。
没过几天,陈江就前往新的工作岗位去报到了。
总后是全军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陈江挂职的军需处则是主管全军的日常军需,包括油料、物资的采购、调配与发放。
权柄不可谓不重。
军需处的处长贺援朝是一名年轻的大校军官,估摸着只有40岁的样子,对于陈江的到来,他是十分欢迎的。
而陈江由于是挂职,所以担着副处长的名头。
贺援朝处长热情地接待了陈江,并没有因为他是来自作战部队的“外来户”而有丝毫怠慢。
相反,他直言不讳:“陈副处长,你的大名我可是如雷贯耳啊!上次跨军种对抗演练,你用一个合成营打垮一个加强旅的战例,在我们后勤系统也传遍了。我们都开玩笑说,你这是以一己之力,给我们全军的后勤保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啊!”
陈江连忙谦逊道:“贺处长过奖了,那是一次实验性的演练,很多地方还不成熟,尤其是后勤保障方面暴露出的短板,正是我这次来学习想要深入了解和解决的。”
贺援朝欣赏地点点头:“好!有这个认识就好。我们这里啊,不缺按部就班的规矩人,缺的就是你这种带着强烈问题导向和前沿视野的干部。你放心,在这里,你绝不是来‘镀金’的,我给你压担子,你要真抓实干。”
“好,我会尽力的!”陈江表态道。
贺援朝对陈江坦言,自己从事后勤工作也不久,所以想要去基层调研走访一下,了解点真实情况,
“你久在一线部队,你觉得我们可以去哪里走访好”
陈江见贺援朝问自己,也不磨叽,当即表示,“贺处长,那肯定是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反映咱们军队的后勤保障水平啊。”
听到陈江的建议,贺援朝心里立刻就有了想法,他拿起电话问了下,于是选择了某边防团。
贺援朝是个雷厉风行的干部,在陈江来报到的第二天,他就带着陈江去这个边防团了解情况了。
出发的时候,办公室里的同志让司机小吴往越野车的后备箱里放了不少矿泉水和饼干,这让陈江不禁愣了愣。
司机小吴表示,“处长要去的这个团很远,如果一切顺利,需要开9个小时,不备点水跟干粮怎么能行”
陈江听后顿时对贺援朝有了很直观的好感与敬意。
身居机关处室的高位,还真愿意去这么远的地方走访调研,这份精神就让他非常惊讶了。
越野车驶出城区,越往北开,道路两侧的景色就愈加荒凉。
车辆在颠簸的边防公路上行驶了数小时后,窗外的景色已从广袤的农田变为连绵的戈壁荒山,手机信号也变得时断时续。
贺援朝看着窗外,感慨道:“我们坐在机关里制定标准、划拨物资,很多时候凭的是报表和数据。但真正的保障末端在哪里就在这些偏远艰苦的边防连队。不来亲眼看看,很多问题是发现不了的。”
陈江也有同感,于是两人开始慢慢的聊起天来,聊着聊着,就慢慢地分享起各自的从军经历,
两人不聊不知道,一聊才惊讶地发现,双方的情况居然有很多地方都极为相似,
比如双方的配偶都在部队医院里工作,贺援朝的妻子在海军医院,而陈江的妻子则是在陆军医院;
双方都对海湾战争等现代立体战例极为感兴趣,都觉得必须加快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还有一点,双方都对现有的基层后勤保障能力有些担忧。
这些共同点,令两人越聊越欢,越聊越投缘,到最后竟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