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宇宙膨胀的速率和加速性能是研究宇宙演化过程的关键信息。
以上这四大概念,其实就是王多鱼在八年前要建造天文望远镜的主要目的。
只不过,天文望远镜是其中之一罢了,因为观测宇宙还需要其他很多设备。
“今天的数据有没有什么异常”
忙碌了一个上午,临近午饭之前,王多鱼起身询问工作人员。
他需要推测出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存在,那么就必须要观测恒星的红移来检测暗物质。
如果想要推测出暗能量,则需要观测超新星的光度红移来检测。
“王教授,我们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把小数点之后的十二位数据,全部加上,明天再把数据交给我。”
“啊王教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根本计算不了呀,这样的数据太庞大了”
“不需要用实验室的超算,你交上来就可以了。”
工作人员瞠目结舌,但还是乖乖点头,心中却是震撼莫名。
实验室内的其他工作人员,特别是计算小组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瞳孔地震,满脸佩服。
太疯狂了!
小数点后面十二位数据呀,这也太多了。
如果王多鱼真的能够完成这方面的数据计算,那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阿里营地的天文望远镜观测目标就两个:恒星和超新星!
简单来说,超新星就是爆发了的恒星。
但在科学的概念中,恒星是通过核聚变持续产生能量,维持发光发热的稳定天体。
比如小质量恒星可能会变为白矮星,大质量恒星则可能经历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则是在恒星生命末期的剧烈爆炸现象,亮度可达到太阳的数十亿倍,短时间释放的能量超过恒星一生的总和。
而这样的超新星分为两种,一种是白矮星吸积引发,另一种则是大质量恒星核心坍缩引发,爆发后形成中子星、黑洞或完全解体。
所以,天文望远镜所观测的目标,其本身就非常庞大,数据更是海量著称。
然而王多鱼需要还需要小数点后十二位的数据,简直就是夸张。
要知道,检测暗物质或暗能量的步骤总共分为四步。
一是选择观测对象,二是使用高敏感度的仪器进行观测,三是数据处理,最后一步则是分析结果。
前面两个步骤都还算简单,王多鱼都是让其他工作人员来帮忙完成。
第三步和第四步简直就是地狱级难度。
数据处理阶段是需要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去除噪声、矫正误差等。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里面的工作之复杂,简直难以想象。
最后一步则是通过分析观测到的数据,得到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重要信息,比如说密度、分布、相互作用等。
凡是跟小数点后面几位数有关系的实验数据,往往都伴随着大量巨量的计算工作。
王多鱼并没有关注到工作人员的表情,他也不在乎这些。
通过半个月的观测,他基本上已经拿到了他想要的数据结果。
但他还需要时间来进行处理分析,因为他的论文必须要有非常详尽的证据来佐证他的推论。
不管是恒星的红移,还是超新星的光度红移,他都必须要解释清楚。
另一方面,他也需要通过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来佐证他提出来的暗能量和暗物质是存在的。
或许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利用望远镜观测到的实验数据,但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总应该相信了吧
宇宙学常数是存在的,尽管爱因斯坦他自己都多次打脸,但王多鱼现在要发表的论文,就是将这个所谓的宇宙学常数给完全确定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