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陆远同志,”李教授在实验室里对他说,“关于你提到的改良土地土质的想法,我们经过讨论,认为风险太大。”
“什么风险?”陆远问。
“改变土壤结构可能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另一名专家接话道,“万一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责任谁来承担?”
陆远皱起眉头:“我有把握控制风险。”
“抱歉,”李教授摇摇头,“这个实验我们不能批准。你可以继续研究新品种,但土质改良必须停止。”
陆远知道争论下去没有意义,只能点头同意。
但他心里已经打定主意,土质改良的实验要在自己的试验田里悄悄进行。
下午,陆远召集了村里的主要代表开会。
“各位叔叔伯伯,”陆远开门见山,“我想请大家帮个忙。”
“小远,你说,能帮的我们一定帮。”村长王建国说道。
“我现在有两个新品种,玉米香甜一号和红薯二号,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试验。”
会议室里安静了下来。
王德贵咳嗽了一声:“小远,不是我们不愿意帮忙,实在是…”
“是担心风险对吧?”陆远理解地点点头。
“对,”另一个村民说道,“万一试验失败,我们一家老小吃什么?”
“而且现在外面传言很多,”王建国压低声音,“有人说你的技术是从外国偷来的,还有人说这些作物有问题,吃了会出事。”
陆远叹了口气。他知道会有这样的质疑声,但没想到传播得这么快。
“各位,我理解大家的担心,”陆远说道,“这样吧,愿意参与试验的,我保证如果失败了,损失由我来承担。”
“那怎么行,”王德贵摇头,“你一个年轻人,哪有那么多钱。”
最终,只有五户人家愿意提供土地进行试验,总共不到十亩。
陆远虽然有些失望,但也理解村民们的顾虑。
晚上,他独自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开始土质改良的实验。
系统提供的化肥制造设备图纸需要一些特殊材料,但陆远发现村里根本找不到这些东西。
“看来要想办法弄到原材料。”他自言自语道。
正在这时,系统又传来提示音:
“解锁青稞一号改良图谱。”
“青稞?”陆远愣了一下。
青稞是高原作物,适应高海拔、低温、干旱的环境,而他们村子在平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完全不适合种植青稞。
“系统,你是不是搞错了?”陆远在心里问道。
但系统没有回应。
第二天一早,陆远把青稞种植的想法告诉了李教授。
“青稞?”李教授摇摇头,“陆远,青稞是高原作物,在这里种植成功率几乎为零。”
“我想试试。”
“这是浪费时间和资源。”另一名专家直接反对,“你的精力应该放在有把握的项目上。”
连专家都不看好,更别说村民了。
“小远,你是不是压力太大了?”王德贵担心地问,“青稞那东西,我们这里从来没人种过。”
“就是,”另一个村民附和道,“你已经搞出了红薯一号,够厉害了,何必冒险呢?”
面对众人的质疑,陆远没有解释太多。
他知道,有些事情只能用结果来证明。
八月下旬,玉米香甜一号和红薯二号的试验田里一片绿意盎然。
参与试验的五户村民每天都要到地里看好几遍,生怕出什么差错。
“小远,你看这玉米长得多好,”王德贵指着试验田里的玉米说,“比普通玉米高出一大截。”
“是啊,”另一个村民也很兴奋,“而且玉米棒子明显比平常的大。”